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秸秆养牛效益好 综合利用水平高

今年秋收农忙过后,留下不少抢收粮食作物剩下的秸秆,这一曾经让农民觉得处理起来头疼的废弃物,在黔西市红林乡新坪村肉牛养殖户的眼里可是个“致富宝”。

近日,在黔西市红林彝族苗族乡新坪村的生态养牛场,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然嚼食着玉米秆草料,农户穿梭在牛舍里清扫、拌料、喂食,忙个不停。

今年以来,黔西市红林乡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近万亩玉米种植,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利用秸秆作饲料,发展养牛产业,形成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良性产业循环,实现了农民增收和生态良好的局面。

机器声声,清香弥漫。走进位于绥阳镇玛瑙村的龙滩口集团养牛饲料场分厂,工人们正在忙碌生产加工青贮和黄贮饲料,遍处是堆积如山的草包和干草。这家企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常年养牛存栏2000余头。

工作人员陈冲介绍,过去,公司养牛除利用鲜草、青贮饲料外,年需求黄贮秸秆饲料达5000余吨,外购稻草、小麦、玉米秸秆饲料每年就需资金投入近500万元。如今,公司利用本地秸秆黄贮饲料化,多数只需要投劳收割或者低价收购,综合投入均价为每吨300元,总计收购秸秆投入资金约为150万元,与外购相比,年节省黄贮秸秆饲料投入达350万元。

“这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还解决了本地秸秆焚烧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秸秆可卖钱,为当地村民带来增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陈冲说。

行走村庄,山水田园,景致清爽。在这里,看不见炊烟袅袅,几乎不见秸秆焚烧场景。昔日一钱不值的田间草变“废”为“宝”成了养牛好饲料,“一头牛一年喂下来可赚几千元,越来越多的人尝到甜头干劲更足了。秸秆养牛就是好!”凤冈县进化镇养牛户陈祖波说,他家常年养殖肉牛15头,冬季饲料全靠秋季收储的秸秆,今年他收储了60余吨,主要有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和稻草。

“收储的秸秆没花一分钱,全是附近村民送的,我只需要自己投劳收割回来就可以了。”陈祖波家的牛粪免费送给附近农民做农家肥施用,减少了种植上的肥料投入,村民的庄稼收割后,秸秆自然愿意送给他收储养牛。60吨秸秆,按照本地收购价每吨300元计,年节约饲料成本1.8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养殖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账。

正是瞄准肉牛养殖发展迅速、本地秸秆产生量大、缓解禁烧压力、解决秸秆处理难的机遇,凤冈县永和镇鱼塘村村委会还专门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秸秆收储服务经营,今年收储秸秆达4000吨,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一百多万元。

贵州是农作物秸秆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常年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200万吨,主要是玉米、水稻、油菜等秸秆,还有大量的野草、灌木丛枝叶等资源。去年我省肉牛饲养量666万头、肉羊626万只,饲草料每年需要5000多万吨,本省市场空间大。

2019年以来,我省持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力度,省农业农村厅统筹中央、省级资金1.8亿元在全省33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建设。今年,继续湄潭、平坝、威宁等10个县区开展试点示范,根据秸秆收储、加工等经营主体回收利用秸秆数量给予补贴。同时,省农业农村厅还联合省生态环境、公安、应急、林业等部门出台了防止露天焚烧秸秆相关政策措施,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化利用。

金秋召开的贵州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暨肉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培训会就指出,秸秆是草食动物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是“零碳排放”的生物质能源,是开启“农尾工头”的“金钥匙”,我们要有系统思维,抱团发展,探索养殖、种植、农机、秸秆、银行等几方合作模式,共同推进产业发展。此外,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做大做强农机合作社,养殖主体;加强发动,强化组织,做到市州有重点,县区有示范,乡镇有试点,户户有效益。

我省将继续强化主体培育,大力培育以肉牛养殖为主的家庭牧场,通过“以用促收”推进秸秆收储利用。重点对秸秆收储、运输、加工等环节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农机合作社拓展服务范围,开展玉米、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秸秆打捆回收服务,探索建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秸秆收储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本版图片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 2023-11-2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0246.html 1 秸秆养牛效益好 综合利用水平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