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上接第一版)

以美为引,乡风醉人。黔南州结合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在各县(市)、村(社区)着力打造一批乡风文明建设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

在贵定县昌明镇打铁村,村民在村口竖起“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石碑,邻近的高坡村村民立起“高坡更要志气高”的村训。

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铁村自有硬道理!该村大力发展樱桃、红高粱等产业,通过引进箱包厂预计解决就业50余人,村集体自办自来水厂预计年产值50余万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还惠及302位脱贫户。

高坡村也不“示弱”,发展海花草200余亩,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就业400余人,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种植山桐子1100亩,惠及269位脱贫户。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也是学出来的。

取三、四根马尾做芯缠绕于丝线内,将绣线盘绣于花纹轮廓上……绣到开心处,还用水族歌谣歌唱美好新生活,在三都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马尾绣小镇,这是当地“绣娘”的日常。

雪花湖社区是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为让搬迁群众有一技之长,中和镇依托水族特色马尾绣,将社区妇女培养成“绣娘”,带动社区和周边1000余名绣娘实现就业,月人均收入3000余元。今年以来,全州开展的“锦绣计划”培训绣娘就达3353人。

乡村劲吹文明风,富学乐美气象新。黔南州全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农村道路、农房质量、数字乡村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目前,黔南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医保费用“一站式”直接结算覆盖达98.6%,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平均正常运行率为97%,行政村(社区)信息采集录入进度排全省第1位。

收入里的幸福:

守牢底线任务,农民增收底气足

在都匀市墨冲镇良亩坝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0余名群众正在基地内翻土播种。

墨冲镇良亩村十二组村民罗府桃说,今年的活比较多,工资每天80元,家里还有3亩土地流转出去,每亩流转费1200元。

“目前,良亩坝区有500多亩土地在生产,茄子等蔬菜产量在1000多吨,每个月基地收入在100万元左右,工地上最多的一天有100多名群众干活,每个月工资支出20万元左右。”良亩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肖玉红说,基地既丰富了大湾区市民的菜篮子,更鼓了当地百姓的钱袋子。

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广州和黔南优势互补、合力开拓让两地的合作常看常新,上演了精彩的“双向奔赴”。

今年以来,黔南州与广州市共同搭建服务平台、实施技能培训、筑牢稳岗就业,两地携手,双向发力,精准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提质增效,共同推动解决黔南籍群众稳岗就业问题。目前,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提供岗位、就业培训、组织输转、帮助稳岗等帮扶方式,转移农村劳动力4196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7279人。

守住群众“幸福线”,产业增收是关键。今年,三都水族自治县种植的13.6万亩水晶葡萄不仅绿了山坡,更富了群众。“我家种了70多亩葡萄,亩产增加了10%至15%。”三合街道苗龙村下羊忙组种植大户刘兴亮高兴地说,“今年收入比去年明显增加。”

就业是持续增收的“金钥匙”。平塘县在全县21个邮政服务网点建立“就业驿站”,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服务,“面对面”推送岗位信息卡、技能资料包、政策宣传袋,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组、推送到户,实现就业岗位派送全覆盖,有效破解就业难。

“通过县就业局的介绍,在社区里面找到了喜欢的工作。脱贫只是开个头,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李银花是平塘县金盆街道北环社区易地搬迁群众,县就业局上门服务,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日子是越来越好哩!”从小学习的技艺,如今成了致富的手艺,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的王光兰开办起高硐苗丽蜡染银饰专卖店,一年能创造近10万元的收益,“我感到十分自豪。”

守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底线任务,农民底气更足。放眼黔南大地,一幅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翩然展开。

--> 2023-11-2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0182.html 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