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开阳

“五治”塑形铸魂 美在“内外兼修”

开阳县禾丰乡底窝坝稻田基地。 (开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步道美景。 陈虹宇 摄

开阳县十里画廊沿线美丽村庄。 (开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董佳星

一栋栋有年代感的木质瓦房唤醒乡愁,一排排生机勃勃的农家乐炊烟袅袅,一条条曲折蜿蜒的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漫步在开阳县各乡村的山水之间,呼吸着负氧离子满满的空气,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青山绿水之美,更有焕然一新的农村新气象。

今年以来,开阳县以农村“五治”为载体,精准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工作,紧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塑形铸魂”,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创新思路 激活振兴“一池春水”

“垃圾治理一小步,乡风文明一大步。现在,一年四季空气清新,环境改善了很多,心情也变得舒畅了!”走进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俨然一幅清新靓丽的乡村新图景。

这一变化要从建立垃圾清运有偿服务制度说起。“自‘治垃圾’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了三合村垃圾收费长效机制,由村民‘轮值’,每运一次垃圾箱,村民支付垃圾转运费30元,这样,村民自觉在家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统一运送至每组设立的垃圾箱内,妥善地将自家产生的垃圾和集体垃圾都安置好。”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严明福介绍。

走到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群众对“治水”的效果竖起了大拇指。

“和以前完全不同,大变样了!”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村民张云兵感慨地说道,今年明显感受到了环境的“大变化”。

在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村委会不远处,可见一处无动力污水处理池,打开盖子只见水质清澈透亮。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封闭空间,也闻不到任何臭味。

“该污水处理池在苗寨村共有14处,项目所采用的无动力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为农户生活污水通过支管道又再进入主管道自流进化粪池,再由化粪池自流进沉砂池,然后进入TQW池,再进入TSC池两段多个处理装置组合系统,最后进入清水池再排放或回用,无动力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处理厂臭味和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提升了环境品质。”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推动“治水”,让村寨告别了污水横流的历史。在开阳,通过各种创新举措,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宜居质量,更以久久为功的精神谱写了乡村“长治”的新篇章。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厕所问题不仅关系旅游环境改善,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在开阳县楠木渡镇红星村,创新推出“委托代建+统一施工”“自行修建+政府补助”方式推进“治厕”,厕所治理卓有成效。

“以前,咱们村里很多都用的是旱厕,不仅味道大,而且到了夏天到处是蛆虫,蚊子还多。自‘治厕’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通过‘专项补贴+政府补助+百姓出资’的方式,统一代请施工方进行厕所改造工程。现在,家家户户都改成了水厕,不仅没什么气味,连蚊虫也少了,村民们都说既方便又卫生!”开阳县楠木渡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良强介绍,截至目前,全村改厕工作全面完成,享受改厕资金无厕旱厕877户,大力提升了村容村貌。

移风易俗,彰显社会进步;乡风文明,淳美和谐家园。在开阳县禾丰乡王车村,今年以来,推动“治风”工作的持续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蔚然成风,一股文明新风犹如春雨般润进群众心间。

“我们创新‘1+5+N’积分管理模式,配套打造‘积分超市’,通过‘兑换积分’形式,以免费兑换物质奖励带动群众讲文明、树新风、爱卫生,形成‘评比积分、争优促改’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用‘小积分’焕新美丽乡村新面貌。”开阳县禾丰乡王车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明珠介绍,王车村每季度末更新1次积分榜,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累计超过150分的村民即可到超市“购物”,有效调动了村民自发参与的积极性,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形成。

让最美乡村承载起最美乡愁。如今的开阳县,乡村面貌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正以良好的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吸引着八方来客。

分类施策

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坚持以提升宜居环境质量为抓手,通过顶层设计出良策、办理实事惠民生、合力整治提效能等方式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社会风气,实现村民“宜居梦”的目标。

在“治房”方面,结合实地走访情况,围绕农村房屋的“建、管、用”,开展“房地一体”权籍调查,完成闲置农房盘活235栋,宜居农房1800栋,宅基地确权登记8087宗,工匠培训182人,有效改善乡村风貌,扮靓宜居环境。

在“治水”方面,深化农村污水治理,实施4个集中供水保障工程,覆盖11个行政村3.2万人,当前工程进度98.5%;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98.33%,出台农村污水设施管护制度,已建的66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维,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动态清零,改善生活品质。

在“治厕”方面,引导农户通过圈舍改造、老旧厕所改造、杂物间改造等,强化乡、村两级技术人员指导,将原有旱厕进行功能改造或拆除。目前,新改建户厕1080户、问题户厕整改499户全面完工,新建农村公厕3座已建成投用;并在米坪乡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管护站,解决农村户厕、公厕后续长效维修管护问题,提高宜居质量。

在“治垃圾”方面,全县自然村寨共设置垃圾收集点1938个,配备垃圾箱2166个、干湿分类桶13282组,并大力推行村级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垃圾清运有偿服务制度、村寨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垃圾治理奖惩制度等村民自治“四项基础制度”,提升乡村“颜值”。

在“治风”方面,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充分运用好村规民约、“红黑榜”等相关体制机制,以星级文明户、示范村寨打造为载体,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目前,丧事简办2475起,婚事新办2325桩。

“通过农村‘五治’工作的扎实开展,我们村的乡风更加文明,环境更加美丽,群众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提起今年村里发生的变化,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村民罗旭笑着说。

聚焦目标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保持严管态势、健全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和决心,更加有力有效的工作举措,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农村“五治”,加快实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洁、净、美”的整治目标,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乡村振兴相结合。农村“五治”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做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将把“五治”办的统筹调度职能整合至县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同调度、同考核、同问责,推动农村“五治”工作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同治理成效相结合。推广水东乡舍“622+1”、双流三合“8+1+N”、高寨牌坊“721”等模式盘活闲置农房。在农村污水方面,根据村寨人口密度、基础条件等,按照“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进行处理,将治厕和治水有机结合。修建了66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分散式设施1292个,覆盖62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25.23%。紧盯源头分类减量,在40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收运处置有偿服务机制,47个自然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制度、村寨卫生大扫除制度。探索“礼单簿”变“邻里互助簿”和“一会一队、四员”红白理事运作模式,塑造乡风文明治理典型。

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将产业发展与“五治”相结合推进,因类施策、分档提质,对涉农项目系统性谋划、资金有机整合,做强乡村产业、配套完善设施,建成了以米坪新南黄桃、毛云毛栗庄粮油、龙水花山蜂糖李、南江苗寨枇杷、楠木渡两路辣椒、双流三合度假避暑产业等为代表的示范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每个主导产业均有一个省级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经营面达70%以上,打造一批休闲康养、田园体验、城郊结合、度假避暑的村寨,逐步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五治”,助推农民增收,让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同示范引领相结合。制定了农村“五治”示范村寨创建标准,自下而上申报,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方式,在18个乡(镇、街道)分区分类打造22个“五治”示范点。充分借鉴楠木渡镇“零壹贰叁”、宅吉乡官庄村“积分管理+红黑榜+村集体分红”的模式等好经验好做法,辐射带动其他村寨创建。目前,创建22个示范点、召开群众会300余场次,发动群众无偿投劳参与“五治”1.3万个工天(折价190余万元),捐钱捐物折价267万元。

同基层党建相结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选派10人专门从事“五治”民情助理。围绕产业发展、农村“五治”、乡村治理等中心大局开展理论培训、实地观摩和擂台比武,有效提升能力本领。筹集资金513万元,支持20个试点村强力推进村集体经济“1+1”发展,预计全年25个村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目前,该县、乡共比武20余次,集中观摩调研1次。

“如今的开阳,处处展现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和良好的乡村风貌,接下来,我们将更加扎实做好农村‘五治’工作,以办实事的成效凝聚民心,用基层善治把温暖送进群众心里,把成绩写在开阳大地上。”开阳县“五治”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 2023-11-24 开阳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0087.html 1 “五治”塑形铸魂 美在“内外兼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