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乌当

“五治”激发活力 乡村美丽宜居

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新貌。 韦登亮 摄

水田镇新貌。 徐云 摄

羊昌镇美丽乡村。 (羊昌镇供图)

竹林村风景如画。 李雁秋 摄

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露营基地。 韦登亮 摄

谌思宇

初冬时节,行走乌当广大乡村,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气象扑面而来。近年来,乌当区坚持人民至上,厚植民生情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实抓好农村“五治”这一民心工程,扎实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入开展农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乌当打造了一批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显著加强的美丽宜居乡村,以工作实绩实效让农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科学规划描绘新蓝图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偏坡布依族乡偏坡村,青瓦白墙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墙上布依族元素壁画栩栩如生、特色鲜明。

每逢周末,农家乐“树隐小筑”格外热闹,游客三五成群,有的体验农家生活,有的组队唱歌,好不热闹。

“现在村里干净又漂亮,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生意都很好。”老板韩俊介绍,之前自家房屋闲置着,无人居住也没有收入,农村“治房”开展以来,偏坡乡结合农村大环境整治,将闲置房屋进行提升改造,经营农家乐,改变了人居环境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近年来,乌当区着力做好“清、建、管、用”四篇文章,持续巩固提升农村“治房”成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变,让越来越多像韩俊在外务工的农民得以回乡创业。

据了解,在推动农村“治房”的过程中,乌当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规范建设,重点靓化农房风貌,优化房屋功能布局,美化村寨周边环境,结合农户实际情况,因户施策补齐短板、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深入开展宜居农房改造,有效提升乌当农民居住品质和乡村建筑风貌。让一村一寨都有特色。

“我们通过派驻村规划师,进一步强化规划管控力度,弥补以往乡镇政府组织规划建设的技术短板,规划师根据村庄规划、农房通用图集,对各乡镇开展宜居农房改造进行技术指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全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乌当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持续实施宜居农房改造,乌当区以优化农房功能、美化农房环境为重点,“用小钱、办大事”,撤除房前屋后废弃杂乱圈舍、杂物垃圾,建设菜园、果园、花园“三小园”,变废为宝,提升农房宜居性、舒适性。一栋栋各具特色、风貌统一的乡村房屋,绘就宜居乡村美丽画卷。目前,乌当区2023年600户宜居农房改造已全面完工。

同时,积极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一批运动康养、特色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家庭工场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闲置宅基地盘活,让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鼓励老百姓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钱袋子鼓起来,风景变“钱景”。

扮靓乡村,垃圾处理是关键。深入推进农村“治垃圾”工作,乌当区按照“五点减量法”指导村民在家中做好第一次分类,厨余垃圾通过喂养家禽牲畜或沤肥就地利用,煤灰等垃圾就地无害化还土利用。

今年,乌当区完成30个自然村寨收集点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实现农村垃圾外运减量80%,发放分类桶1700余个,垃圾斗150个,农村收运体系实现100%全覆盖,农村垃圾外运减量达80%,完成率达100%。

完善功能宜居又宜业

走进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只见水清岸绿,风景如画。

“我家的花池下面,有一套无动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可以通过管网收集到里面处理完后再排出,方便又干净。”村民罗跃坤高兴地展示他家的“黑科技”。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乌当区扎实开展农村“治水”和“治厕”工作,让群众住得放心,游客玩得舒心。

在农村“治水”方面,乌当区坚持饮用水、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全力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因地制宜优化污水处理方式,结合各村常住人口数、日处理污水量等情况,合理采用三格沉淀、科技除污、湿地修复等办法,坚决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

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乌当区采取能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以及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等模式,选择适宜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围绕农村供水保障,紧盯问题,梯次推进,以城镇管网延伸及千人以上覆盖为重点,将东风镇高穴村等城市周边村寨纳入城市管网覆盖范围,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

农村“治厕”则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治厕治水、室内室外、公厕私厕”三类同治,综合考虑建设要求、成本控制、群众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制定“一户一策一方案”,科学性、多样化推进“治厕”工作。今年完成236户“治厕”任务。

共治共享文明新画卷

“办酒要找理事会,乔迁升学办不得,丧事三天要办清,婚事一天就搞定。”在羊昌镇,一首“治风”顺口溜广为流传。

“自从开展‘治风’宣传以来,大家一起来互相监督,酒席少了,人情负担小了,日子是越过越好。”羊昌镇村民周正强说。

让农村“治风”深入人心,乌当区创新工作方法,围绕建章立制、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等方面持续发力,坚决打好移风易俗持久战,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促进社会风气持续改善,推动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

各村寨以“一约一会”为依托,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将乡贤寨老、党员等纳入红白理事会,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等纳入村规。并依托普法工作,把《民法典》等相关知识送到乡村,提升乡村法治水平。   

同时,在实行“两书一约一会”的基础上,增加两榜(红黑榜),将移风易俗工作内容纳入“红黑榜”管理,形成“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即“2112”工作模式。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自发将农村“治风”政策与山歌、刺绣、簸箕画等民族文化相结合,制作出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民族歌曲,绣出一幅幅精致美丽的手工艺品,绘出一幅幅文明新风的新农村图景。

--> 2023-11-24 乌当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0077.html 1 “五治”激发活力 乡村美丽宜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