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远跨万水千山 续写乌蒙情缘

——穗毕两地紧密协作共谱绚丽新篇章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乡村振兴示范点。 范晖 摄

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广州番禺新能源汽车班实训室,教师给同学们讲解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 夏民 摄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粤菜师傅”订单班学生正在上课。 夏民 摄

贵州百凤庭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直播带货增加辣子鸡产品销量。 夏民 摄

毕节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粤黔东西部协作为契机,与中山大学共建“中山大学—毕节农投”生物科学联合研究院,已形成专利成果5项、发表文章2篇、正制定地方标准1项。该公司还获得1项省级农业农村标准示范区项目、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小组赛一等奖和决赛三等奖。 吴传娟 摄

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茶叶加工车间,工人在摊制茶青。 陈曦 摄

夏民 吴传娟 傅鹏 郑慧梓

跨过珠江水,翻过乌蒙山。自2016年,广州帮扶毕节以来,一拨又一拨带着赤诚之心的帮扶人员,背上行囊、远离故土,跨过万水千山,来到毕节这片陌生又亲切的热土,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帮扶佳话。

穗毕两地围绕《国务院关于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22〕65号)要求,积极开展“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推动联动机制更加高效、地域帮扶不断深化、领域帮扶更加精准,为毕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劲动力。

盘活产业链 激发乡村新动能

云雾缭绕间,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的茶树株种在田间地头。近两年间,太极古树茶的身价翻了数倍,以前不值钱的“杆杆茶”,历经标准化制茶、品牌化推广的锤炼,现在的收购价已达到30元至120元一斤。

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谢涛还记得,两年前的企业正为面临的经营难题而头疼,“古树茶虽然有一定的名气,但制茶工艺卡住了瓶颈,茶产品的产出质量不稳定。”

2021年,广州市天河区结对帮扶七星关区,以“资金帮扶,技术帮持,人才帮培”的方式,推动当地古树茶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养在深闺”的太极古树茶有了稳定的产出,才能走出山区、打开市场。

“七星关区古树茶产业有基础、有历史、分布广,当地群众采茶多,发展起来可以惠及当地2万多名茶农。”在广州市天河区派驻到毕节市七星关区挂职区委常委、副区长的练惠林看来,既有地域特色,又有群众基础的古树茶产业,正适合重点帮扶发展。

于是,受粤黔协作工作队毕节工作组(以下简称毕节工作组)邀请,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陈栋来到太极村,从茶叶采摘到加工,24小时全程指导教学。

谢涛就是在场的一员,“当天做出来的茶,品质有了明显的变化。”

制茶工艺标准的完善只是第一步,在当地培养产业人才,才能实现产业的长足发展。

去年,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应邀,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首届“2022年粤黔协作毕节市七星关区制茶师培训班”,七星关区37名茶企骨干的制茶技能得到系统受训,并全部通过贵州省茶叶协会的考核,有望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

“今年种茶收入有五六万元。”今年56岁的太极村村民穆康禹从小就采茶,但近年来才依靠采茶改善家中经济,并将家中房屋翻修一新。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带来技术和人才的同时,广州多方力量参与其中,助力太极古树茶闯出市场,扩大太极古树茶品牌影响力。

今年9月,一场“太极古茶·黔韵粤香”的品牌推介会在广州举行,企业现场品茶、当场下单。在穗毕两地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太极古树茶销售范围遍布20余个省市区。

“如今,太极古树茶产业比以前又上了一个台阶。”练惠林说,但工作还应多谋划一步,“要解决古树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要未雨绸缪。”

为之计深远,在粤黔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支持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等正在对毕节市七星关区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新品种选育,从103株有特色的茶树株中精挑细选,选出5种申报品种权,培育古树茶的“种业芯片”。

以“广州企业+毕节资源”“广州市场+毕节产品”“广州总部+毕节基地”“广州研发+毕节制造”的“4+”模式深化合作,支持产业全链条发展,毕节工作组今年继续加强区域协作,引进更多广东企业在毕节投资落地运营,在引进先进技术、培育当地人才、拓展市场渠道、培育当地品牌的同时,立足当地产业长远发展,构建起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穗毕东西部协作新格局。

就业有保障 致富有希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广州定点帮扶毕节以来,结合毕节特点,探索开展“东西部协作+”合作模式,在智力扶持、劳务协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协作。

在毕节市黔西市岔白工业园区的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2800余台缝纫机马力全开,1000余名女工或是拿着剪刀专心致志地裁剪布料,或是低头跟着缝纫机的节奏熟练地缝制,赶制订单如火如荼。

借力粤黔东西部协作机制,近年来,毕节市聚焦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机遇,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加以培育和发展,为轻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落户。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便是其一。

“公司落地黔西有着充分的理由,这里人力资源丰富,年轻人多,交通便利,随着技术工人手艺日渐成熟,未来成本可以控制到与广州持平。”展望未来发展,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琼信心满满。

公司行不行,数据来说话。“国内国外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的四五月份,国外客户来自欧美、日韩、东亚国家。”吴琼说,目前还有400余人用工缺口,每月要举办两场招聘会。

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的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高端动漫手办制造企业,2021年在粤黔东西部协作政策支持下,落户毕节。目前,该公司每年为毕节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外汇,同时也为毕节创造了1000余个用工岗位。

“公司有很多夫妻档的员工,之前都是在外省务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工资加起来有1万多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杨建说。

毕节上课,广州上班。近年来,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企业合办的“订单班”,为毕节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千里之外的广州港,车水马龙。此时,在离地45米的操控室里,来自贵州的小伙秦鹏紧握黑色控制手柄,精、准、快地把一个个集装箱稳稳地放在导引车上。

几年前,秦鹏家还是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的精准扶贫户,一家六口仅靠务农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生活。

2017年9月,广州对口帮扶毕节校企合作签约暨“广州港班”开班仪式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是广州企业与毕节院校合作共建的首个校企合作“订单班”。秦鹏成了2017级“广州港班”的学员之一。

经过几年的学习培训,2020年,秦鹏入职广州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岗位是机械司机,在粤黔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下,秦鹏已经月入过万,收获了奋斗的果实。

据了解,为强化就业帮扶,穗毕两地共同建立12个粤黔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吸纳大量毕节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或在广州就业。同时,在毕节援建帮扶车间、实施产业协作项目等,促进毕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广州企业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办“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订单班“订单培养”大量学生,并将毕业生输送到广东等省份就业。

随着穗毕两地不断完善协作机制、强化协作措施、创新协作平台,劳务协作逐渐走深走实。2021年至今,两地劳务协作已累计助力近20万名毕节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黔货进湾区 打通致富路

织金竹荪、大方天麻、黔西黄粑、威宁苹果、赫章可乐猪腊肉……今年8月,在第31届广州博览会上,毕节80家企业240余款绿色农产品集中亮相,为羊城人民带去了一场极具毕节特色的味蕾体验。

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好山好水,“山珍”琳琅满目;位于南海之滨的广州,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空间更是广阔。通过消费协作,生长在黔山秀水间的优质农特产品打通了跨越关山天堑的“产销通途”,从“深闺人未识”到“美名天下扬”。

消费协作是农产品变现最快的方式,更是农民致富增收最有效的措施。然而,当下的消费协作并非简单卖商品,广阔的消费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增长迅猛的同时,也对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风凭借力。在毕节工作组协助下,毕节从生产端入手,提升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围绕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在延链、补链、强链中精准连接市场需求,着力提升全市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倒逼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炒制、罐装、包装……走进贵州百凤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浓郁的辣子鸡香味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即将发往广州的广式辣鸡。

“按照消费者需求,我们先后研发出了广式辣鸡、鸡肉松、卤鸡、竹荪鸡汤等10余款产品,在广东市场上深受欢迎。通过深加工,一只‘滚山鸡’的身价翻了好多倍。”贵州百凤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进介绍,2020年初,在毕节工作组的协调对接下,广州消费联盟组织了10余人专业团队前往纳雍县,对屠宰、分拣、包装、检疫、物流等环节制定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凭着过硬的品质和品牌推广,“滚山鸡”身价暴增。

用好东部资源,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企业与市场的“双向奔赴”,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具体销售的额度,而在于为协作地农产品可持续、市场化的销售探索了一条可行的路径,真正实现消费端反向推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和提质增效。

“工业锅”炒香“农业菜”!在织金县三甲现代农业产业园,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南瓜深加工,打开国内和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口碑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销售收入连年增长,更是带动当地2万多户农户增收,填补了多年来贵州省南瓜产业精深加工和出口空白。

“目前,公司出口的订单都是排起队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爱生说,“公司目前已经出口南瓜条450吨左右,预计到春节会出口800吨以上。”

广阔天地,催生成果遍地。如今,在毕节,融入广州元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补齐加工、流通短板后,有序承接着产业梯度转移。一个个“贵字号”特色农产品越山跨海闯市场,农产品生产加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市场不断扩大、产业迭代升级的“一揽子”提升。

待字深闺已成过往。以产业为引领,如今,随着消费协作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山区”好产品以各种形式开始走俏“大湾区”大市场。

教育不用愁 梦想照进大山

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是贵州省单体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街道的配套工程。近两年,广州市天河区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60万元,极大改善了第三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摘菜、和面、炸饼……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内的生活体验馆里,在小朋友们分工协作下,浓郁的食物香味不时传来,孩子们体验到自己做饭的生活乐趣。

“通过粤黔协作的资金和人才扶持,我们园的小朋友基本享受了和城区优质幼儿园一样的学习教育。”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园长李小倩表示,硬件升级为素质教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广州市天河区的助力下,该幼儿园相继修建了晨检室、门卫室,为孩子们补充了万能工匠、空心积木等游戏材料。同时,为提高该园教育教学水平,广州挂职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副园长田文带领该园老师实施了5个区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近年来,穗毕两地不断在教育上下功夫、出实招,极大改善了毕节市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了普高及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标准的运动场、崭新的电脑室、宽敞明亮的教室……毕节市黔西市锦绣学校的教学环境不断提升,这所专为黔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花都”修建的学校,象征着穗毕两地的山海情深。

“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教室查看学生的上课状态,这所学校已经凝聚了太多广州老师的心血。”锦绣学校帮扶教师熊强介绍,他已经是第三批来到锦绣学校开展教育帮扶的教师,每任帮扶教师回去后,都会持续关注学校的发展。

“我们学校能有如今朝气蓬勃的样子,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助力。”对于来自千里之外的帮扶,黔西市锦绣学校校长洪亮说,广州市增城区先后派出了9名支教老师对锦绣学校开展组团帮扶,让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上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提升。

从学前到中学再到中职,广州教师帮扶的身影遍布整个毕节。

在今年5月举行的贵州省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中职组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比赛现场,来自毕节市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水利工程班的蒋刚、李雅琦两名学生包揽一等奖。毕节市4所教育“组团式”帮扶学校——纳雍县中等职业学校、织金县中等职业学校、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和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共获省级奖29项,全部创本校建校以来最好成绩。

在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广州番禺新能源汽车班实训室,教师吴昊正在教同学们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新能源汽修专业是我们学校刚开的专业。”吴昊说,学生在校掌握一定技能之后会派到广州去实习,所以非常受学生欢迎。

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样能到广州学习。吴昊介绍,根据课程需要,学校会派老师轮换去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提升教学技能,将广州先进的职教理念带回赫章。

广州派驻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陈颂阳表示,未来将着力把东部的专业建设理念,学校行政管理理念,学生技能竞赛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朝着中职高质量发展进程迈进。

人才共培养 千里“送岗位”

广式虾饺、老火靓汤、干炒牛河……走进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仿若走进一家粤菜餐厅。烹饪实训室内,老师手把手教同学如何制作粤菜,身着专业厨师服帽的学生们有模有样地忙着学习。

“未来我要去广州实习,如果合适我就留下来上班,如果不合适我就回来开一家蛋糕店。”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粤菜师傅”订单班大二学生席槿汐说,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粤菜,也能学到贵州菜以及融合两地特色的创新菜,未来就业有了更多选择。

席槿汐所在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依托“粤菜师傅——岭南班”“粤菜师傅——广州酒家班”两大合作办学班,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探索建立“校—企—团”三方联动、优势互补的“一条龙”合作模式,实现招生即就业,全流程培养。

“我们采用‘2+0.5+0.5’三段式联合培养模式,2年在我们本校学习,半年在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进修,半年在广州酒家、岭南集团等企业实习。”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杨梅介绍,这样既把粤菜带到毕节,也把黔菜带到广州,是人才和饮食文化的双向奔赴。

席槿汐期望着去广州实习,而毕节“广汽班”毕业的马敏成,已经就职于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本部。“接受职业教育有一技之长再出门找工作,机会和收入大不一样了。”马敏成说。

提起在广州工作的学生,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工矿建筑系实训室主任、讲师薛诚颇为自豪,他表示通过精准招生、精准教育、精准资助、精准就业,偏远山区的学生去往广州的世界500强企业、世界级港口等就职,实现了人生的巨变。

“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山里人到都市人的蜕变,助力学生人生出彩。”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慧介绍,该校牵头的“东西协作、产教融合、精准脱贫:西部山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穗毕模式”课题荣获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培养一个人,帮扶一家人,幸福几代人。截至目前,该校与广州港集团、广汽集团等多家头部企业和广州轻工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分段培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开办订单班50余个,惠及学生近2000人,输送600多名毕业生到广东等省份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了跨越千里“送岗位”,而毕节人能扎根广州,也离不开“来了就是广州人”的良好营商环境。

在广州遇到难题怎么办?找“山海心连之家”。自2020年起,广州毕节两地人社部门率先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社区服务为亮点特色的劳务协作服务品牌——广黔“山海心连之家”,为毕节籍在穗务工人员提供包括就业宣传、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劳动维权、老乡关怀等全方位服务。

如今,只需要登录“广州公共招聘”小程序,即可通过“山海心连之家”电子地图实现一键导航,找到最近的“山海心连之家”服务站。目前,广州已建成27个“山海心连之家”服务站。

广州市今年还印发《广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毕节市、黔南州、安顺市脱贫人口转移就业稳岗补贴项目申领程序(补充)》,对个人出台了协作地区脱贫人口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补贴协作地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生活补助交通补助(往返),激励效果显著。

既“送岗”也“稳岗”,来广州工作成为毕节年轻人的新选择、好选择。

大病不出县 享受“广式服务”

做心电图医疗诊断不用跑远,如今在毕节市纳雍县姑开乡卫生院也能实现。心脑血管疾病如今是第一健康杀手,心电图医疗诊断是有效的防治手段,但受限于人才、资金等,即便有设备,乡镇卫生院也缺乏专业医师来诊断。

为了一张心电图医疗诊断报告,以前村民都需要跑到一个多小时路程的县医院才能完成。改变发生在2020年,通过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联系到广东圣大医生集团为毕节市251家乡镇卫生院免费安装的远程心电诊断软硬件设备、建成的涵盖毕节所有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心电诊断网络系统全面启用。

搭起“心电一张网”,让数据信息“多跑路”,居民看病“少跑腿”,让毕节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做心电图,广州医院“秒”出报告,发现危情立即转诊。

“给患者建档案,再按照流程操作心电图机,将数据上传,后台24小时都有专家在诊断,一般5分钟内就会有回应。”纳雍县姑开乡卫生院B超室的医护人员刘长安动作熟练,她说相关设备的操作并不难,乡里乡亲都习惯来卫生院做心电图了。

这便是广东圣大医生集团带来的“一中心+一联盟+一网络+一基地”的“四个一”帮扶模式中的“一网络”,搭建起毕节与广州之间的“救心高速路”。

在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不少当地群众慕名而来,这里便是“一中心”。“最难的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救治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广东帮扶毕节心内科专家、毕节市心血管专科联盟中心主任蔡淇冰说,在这里实现了27项毕节“首例”新技术的运用,以满足毕节百姓就地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的需求。

引入广州专家资源,也要为毕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于是“一联盟”“一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指的是毕节市心血管专科联盟和毕节县级医院心血管介入医生培训基地。

在蔡淇冰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张合照,记录了从毕节乃至贵州各地前来学习的医护人员的合照。蔡淇冰介绍,毕节市心血管专科联盟成立后,以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为龙头,覆盖毕节市县乡三级医院,形成了关系紧密的毕节市心血管疾病医疗体系。

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俨然成为当地心血管疾病救治人才的培训基地。该院不仅从无到有建立了40多人的专家团队,也授人以渔,通过开班授课、团队式培训、手术带教等培训方式为毕节各地培养人才。每季度举办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沙龙,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全市乃至全省的专业人才一起探讨疑难病例。

“中心整合了毕节市200多家医疗单位的力量,帮助基层从散兵作战转向系统作战。”蔡淇冰介绍,最近该中心又在推广一种新设备,让广州的医生和毕节的病患通过高清大屏,实现“面对面”问诊。

通过撬动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既“输血”式地引入专家资源,也“造血”式地培育当地医疗团队,让当地人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在毕节也能享受广式医疗服务。

--> 2023-11-22 ——穗毕两地紧密协作共谱绚丽新篇章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9867.html 1 远跨万水千山 续写乌蒙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