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生态“含绿量”变为发展“含金量”

喜看鸳鸯湖发展新事

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 通讯员 黄庆松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鸳鸯在水中追逐呢!”11月12日,冬意初显,石阡县枫香乡鸳鸯湖村依旧生机盎然。伴随湖面犁起的道道波纹,王金喜驾着小船巡湖归来。他一脸兴奋地说:“快上船,带你们去拍鸳鸯湖上的鸳鸯!”

王金喜与这些鸳鸯已朝夕相处了两年。他说,这些“小精灵”就像是自己的小孩一样,聊起它们总会难掩激动和兴奋。

2021年,王金喜被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聘请为湿地管护员,主要负责照顾鸳鸯、清理湖区垃圾、守护湖中生物等。

“每天都要转一圈,心里才踏实。”王金喜说,生态变好了,湖畔茂密丛林里各种产业更多了,水中生物也多了起来。前段时间,他们还在湖中发现了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

虽然只在湿地管护员这一岗位上干了两年,但作为土生土长的鸳鸯湖村人,王金喜知道眼前的好景象来之不易。“以前大家砍柴烧火,导致周边光秃秃的。”顺着王金喜手指的方向望去,曾经因过度砍伐而破败的远山,现在已是绿树葱茏,飞鸟掠过的地方皆为翠色。

这几年,石阡县加大对湖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通过护林植绿提升森林覆盖率,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做优环境,同时还对核心区进行封闭式管理,以保护鸳鸯栖息空间,再现水清山美的生态画卷。

推窗见绿,出门即景。2011年,石阡鸳鸯湖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如今,石阡鸳鸯湖已是中国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之一,常可以看到上千对鸳鸯在湖中嬉逐戏水的场面,吸引了各地游客和摄影师前来观赏拍摄。

当地群众也不再像几年前一样,守着山水过穷日子。鸳鸯湖村优势在山、潜力在林。为探寻强村富民新路子,枫香乡决定盘活生态资源,利用鸳鸯湖的森林优势,因地制宜书写林下经济大文章。

以食用菌为抓手,枫香乡按“支部联系,组织建设增实力;政企联合,产业发展见实效;部门联帮,企业受益出实绩;利益联结,群众增收得实惠”的“四联四实”思路,发展林下羊肚菌和红托竹荪400余亩。

“羊肚菌亩产可达500多斤,每斤鲜菌按35元计算,每亩土地毛收入近1.8万元。”鸳鸯湖村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滕建康介绍,林下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群众一年四季都能务工增收。

红托竹荪和羊肚菌效益虽好,但不宜在同块土地上连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石阡相关部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把脉支招,最终以林下菌药轮种和林下养鸡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中药材白芨差不多三年一收,按照每斤15元计算,一亩地可实现近万元产值。”滕建康说,林下菌药产业每年要带动上万人次务工,有效解决了全村百余名在家群众的就业问题。

以乡村引领、企社主导、群众参与的合作模式,枫香乡抢抓产业振兴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各类帮扶资源,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得全乡“东药西菌”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和效益更加凸显。

今年8月,在石阡县城开共享餐厅的陈广林也来到鸳鸯湖村租下140亩林地,作为餐厅用鸡的养殖基地。她说,“林下喂养的跑山鸡,营养和肉质都更胜一筹,今年将出栏2万羽土鸡走上餐桌。”

借助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优势,鸳鸯湖村还申报项目,打造了林下旅游休闲民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是云林侗天乡村旅游点经营负责人杨豪最忙的时候。

2022年5月,杨豪承包民宿后增加了丛林穿越、林下游乐场、露天KTV等娱乐项目,引来县内外游客度假打卡。他说,今年已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0万元。

“把生态‘含绿量’转变为发展‘含金量’,是深刻践行‘两山论’的生动诠释。”枫香乡党委副书记李进表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林下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2023-11-21 生态“含绿量”变为发展“含金量”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9761.html 1 喜看鸳鸯湖发展新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