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39.22亿元、同比增长13%。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过去的2022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了199.3亿元,增长10.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99%,取得“十四五”以来最大增幅。
向工业科技要产能,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前瞻性原创性基础研究,加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队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与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驱动 技术攻关增强活力
新能源汽车主要靠电力驱动,电缆作为输送电力的“毛细血管”至关重要;在风电领域,地形复杂,对电缆的性能要求较高……贵州新曙光电缆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陈小焱说,国家“双碳”政策引领下,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新能源电缆的需求量也急剧攀升,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不久前,新曙光电缆向广西钦州的新能源风电项目交付了贵州省内生产的电压等级最高、外径最大、单盘整根交货长度最长且最重的中压电缆。
贵州新曙光电缆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陈小焱介绍,这批打包好的电缆,比正常人的身高足足高出一倍以上,电缆整根总长615米,成品外径125毫米左右,单盘重量超16吨,特地采用了铜芯、铠装、交联等生产方式,避免电缆中间接头造成故障,提高电缆寿命,增强电缆的抗腐蚀性、导电性、稳定性等。
在工期紧、生产难度大的情况下,长通新曙光电缆加急生产,仅用不到10天时间便如期交付整根大长度电缆。
这一成果得益于长通新曙光电缆将研发重点转向新能源行业这一细分领域。公司与贵州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与上海电缆研究所围绕新能源电缆研发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攻克电缆核心难点。
长通新曙光电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将新能源应用类电缆作为重点研发的产品,引进行业最先进设备,对产线进行升级改造。2020年至2022年,公司研发经费分别为878.37万元、1475.69万元、1769.75万元。
2022年11月,新曙光电缆获得了全球最权威的六大认证机构之一的NQA审核认证,拥有了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际通行证,公司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增加,近三年公司营收持续保持增长。
贵州统筹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政策综合激励,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力争将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培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一大批中小企业培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转型升级 传统行业焕发生机
作为石油井下测调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度10厘米的磁定位测深线圈组件上,需要用直径0.1毫米的细铜线,在组件上均匀地缠绕3万圈。“过去我们都是用手摇,生产1个组件,就要摇3万圈,过程很辛苦……”52岁的袁胜前回忆。
作为航天江南的技能大师,袁胜前在工作实践中创新,自己动手研制生产线圈组件的自动绕线机,不仅可以匀速旋转,还能将圈数计数显示在屏幕上,减轻工作强度,极大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是公司不断改进技术、实现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航天控制所属的贵州航天凯山石油仪器有限公司,刚获批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今年贵州省仅有9家企业获得认定。
1982年以来,凯山石油研制生产我国第一台替代进口的井深测试仪、第一支电子存储式压力计……在石油测控装备领域深耕40余年,凯山石油积累了丰富的石油测控装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经验和专利技术,产品涉及13大系列、上百种型号,覆盖油气勘探与生产领域。
在生产车间的智能配注电源板测试台上,设备可以同时检测5块电源板,自动测试并记录每块产品的16项参数。公司专业主任师冯贵洪说,2022年12月,公司进行智能化测试改造,分别对智能分采分注装置的电源板、主控板、流量采集板,研制相应的智能化测试设备,以适应公司大规模生产需要。智能化测试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大量繁琐的测试工作,整体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
“十四五”以来,公司共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智能分采分注装置、水量调节装置、油井远程监控系统等产品,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推动国家石油开采技术进步,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贵州省科技厅按照“分类施策、综合扶持”的原则,采取事后补助方式,对经核实的企业年度研发经费增量分类排序确定激励企业,定向安排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予以支持。
提质增效 新兴产业智能高效
镍溶解车间里,管道纵横交错的设备沿着走道两侧,整齐排列在厂房内,一眼望不到头。“车间都是自动化机械设备,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我们员工主要在中控室控制反应。”中伟铜仁产业基地常务副总经理彭国伟介绍。
在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基地,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年产超10万吨的三元前驱体生产线,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一的“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在这里应用和产业化。
“我们公司坚持以研发技术为第一驱动力,打造‘多元材料+多元技术’的创新体系,不断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无人区’,已实现镍系、钴系、磷系、钠系四大材料体系全覆盖,实现大规模量产化。”彭国伟认为,向工业要产能体现在规模效应的显著,通过科技创新应用提升生产能力,制备出高容量、长循环、高安全性的三元前驱体,实现绿色低碳生产,公司高镍低钴系列三元前驱体产品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该公司将“运营数字化”确定为核心战略之一,对现有车间、设备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极大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同时,对各大产业基地的新建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并引进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自动化机器人、无人驾驶设备等,实现新能源材料生产制造的变革升级,打造面向全球的新能源材料制造高地。
据了解,贵州实施向工业科技要产能,大力支持大数据、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风口”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工业企业实施产业链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力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4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00家。
贵州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工业稳增长,提升全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在创新投入和产出上取得新突破,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