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云舍古村落。 (贵州图片库发)
感受历史人文之美
11月7日至11日,“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全国文学名家大型采风创作活动聚焦人文生态和美丽新农村,文学名家们在遵义湄潭、铜仁碧江探访贵州茶产业发展之路和古城文脉。
在湄潭茶工业博物馆,名家看到了反映湄潭乃至贵州茶产业发展足迹的历史遗存。他们走进博物馆旗下的湄潭茶场史馆即原贵州省湄潭茶场制茶工厂,砖木结构建筑和老旧设备本身所具的年代感扑面而来。馆内展陈原貌保存了贵州省湄潭茶厂的生产场景,另外还展示了来自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制茶工厂、羊艾茶场制茶工厂等的茶叶加工机具。触摸着那些木制的茶叶初筛机、全木结构的红茶生产线、布满铁锈的烘茶机等设备,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春樵说:“从这些物件和场景中,我们看到了筚路蓝缕的贵州茶工业发展之路。”
除了打造茶工业博物馆,湄潭还打造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等专馆。而中央实验茶场旧址,后来成为贵州省湄潭茶场制茶工厂。名家们了解到,当年浙江大学西迁到湄潭办学,在艰苦的岁月里,校长竺可桢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胡刚复、蔡邦华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匠,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人才资源。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铜仁碧江中南门老街,以古香古色的风姿迎接省内外游客,修缮改造后的建筑鳞次栉比,从明永乐十一年起这里就成为铜仁府的治所,如今这里已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区。感叹历史古迹仍活态存于当下之余,文学名家们走进位于中南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周逸群烈士故居,了解先烈的传奇事迹。图片展示、文字介绍、实物陈列,每一样都传递着革命者的理想回声,名家们在这里感受到了革命前辈的坚韧和笃定,意绪翻涌,情愫澎湃。
在距周逸群烈士故居不远的文庙,文学名家观看由铜仁市文化馆表演的《田载赴任》和《田秋上书》小戏,感受铜仁文化教育的过往——明永乐十一年,田载在铜仁建府署,实施改土归流新体制,首创铜仁府学;官至广东布政使的田秋在贵州任职时积极开发人才,兴办学校,向朝廷上书在贵州开设考场。短小精干的两个小戏,文学名家看得兴趣盎然。
位于中南门古城内的欧阳黔森文学馆,包括欧阳黔森在内的鲁迅文学院5位同学相聚一堂,畅谈文学与人生,情谊交织,场面温馨。欧阳黔森是铜仁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各种大奖。该场所集公共服务、收藏保护、展览展示、文学体验、创作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是铜仁的一张文化名片。
体验山水生态之魅
在湄潭茶海,名家们看到一望无际的葱郁茶园,不禁想起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的诗句。名家们了解到,湄潭全县种茶面积达60多万亩。浩瀚茶园构成了特别的绿色生态景观,正是湄潭乃至贵州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
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春樵坦言,生机盎然的茶园生态超出了他的想象,几十万亩茶园形成的浩渺景象,想想这个画面就很激动。“品了一杯‘遵义红’,口感很特别,爽口爽心。在品茶的过程中,茶香不断回旋,让人沉醉其中。我觉得天然的香气得益于湄潭的独特气候和优良生态。”许春樵用“惊艳”和“惊喜”两个词来形容他在湄潭获得的新体验,他说会把这个体验转化为文字以表达对湄潭茶叶的爱,还打算来湄潭买半亩茶园,在美好的绿色包围中愉快地生活和创作。
天津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王松曾到过黔东南、黔西南等地,每次来,对贵州的生态都有一番新认识。他说,湄潭的自然景观非常漂亮,以茶叶为主基调的绿野吸引人们来此栖息,来此采风,甚至来此发呆。他说,湄潭翠芽有这么好的基础,喊得响、叫得开、卖得动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他表示,他会在作家圈子和朋友圈子里为湄潭茶叶吆喝,为湄潭茶喝彩,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湄潭翠芽和万亩茶园。“湄潭茶的美好,既是不动声色的,更是沁人心脾的。尤其是万亩茶园与旅游结缘之后,这种美好更加令人沉醉。”
满山满岭的茶叶在云雾中起伏跌宕,优美的曲线犹如大海波涛。这种如诗如画的景致,让身为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对湄潭的绿色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她认为,湄潭的生态美与茶海密切相关,身临其境,觉得整个人被绿色形成的文旅画卷所淹没。每一杯茶,都是从绿色这个起点出发的。她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湄潭的茶将会形成文字在她的心里发酵。
从贵阳到湄潭,从湄潭到江口,一路的满目苍翠给名家们留下深刻的印象。11月10日细雨连绵,名家们冒雨登上梵净山,虽然看不清整个山景,但局部的原生古朴仍展示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独特的一面。著名作家张鹰脸上泛着喜色,和其他名家一样拿着手机拍摄眼前的雨雾、古树、悬崖、冬花,尽管登山要付出相当的体力,但生态美景抵消了攀爬的疲乏,代之的感受是心中的惊叹。“以前没来过梵净山,但以后还会来,因为与这座山的缘分从此开启了一条漫漫之路。”张鹰轻言细语地说,话语间抑制不住喜悦和激动。
探寻和美乡村之韵
江口县云舍村位于风景如画的太平河畔,有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闪亮的名头。著名作家叶辛曾在云舍村采风后写下一篇名为《人间最短的河》的散文,并将之收进《打开贵州这本书(手稿版)》的集子里。云舍村把这篇散文刻在大石上立于村口,以资存念。看到村口的一块牌子上写有“总人口近2000人,其中98%为杨姓”的文字记述,杨海蒂兴奋地说:“你看,我回到大家族来了!”
叶辛所写的河流名为“龙塘河”,全长800米,始于村头的神龙潭,终于村尾的太平河。实际上龙塘河就是太平河的一条支流。龙塘河从云舍寨子中间穿过,流水清澈,不时有当地村民在河边洗菜浣纱,一些轻奢民宿分布在小河两侧。采风团的文学名家将村舍、民宿、餐馆、小河、跳蹬、深潭……一一拍摄记录在手机里。
据当地村民介绍,云舍村如今已被打造成为4A级旅游景区,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几百人来这里探访、玩水、品美食、听故事。许春樵望着青山绿水、河坝民居不禁感叹,这样漂亮的地方是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人间烟火映照,也是当地村民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的现实表达。
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何子英用“贵州的发展变化实在出乎意料”来概括此次采风的深刻印象。她说,贵州的乡村都是景点,湄潭茶农把茶园打造成旅游景区,云舍村民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做成乡村旅游名片。何子英挥着手说:“贵州有这么生动、这么鲜活的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象,这是贵州福泽乡村作出的大贡献。”
一路乘风一路歌。采风活动结束,名家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生态、文化、学习的体验之旅,短短的几天时间收获满满,拍下了许多鲜活的镜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将用心消化、萃取,呈现更多关于贵州之美的文字、描绘眼中和心中的多彩贵州。
文学抒时代,真情写贵州。记者从贵州省作家协会了解到,此前贵州曾邀请陈彦、高洪波、叶辛、阿来、梁鸿鹰、石一宁、刘醒龙、胡平、张者、庞贝、杨玉梅、王继军等全国著名作家到贵州采风创作,一篇篇弥漫着贵州气息的文章,在多个高端平台刊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贵州将一如既往地敞开怀抱,采取全国名家与省内名家共谱华章的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文学力量。”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说。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实习生 左雨函
人文闪耀成风景,山水和鸣向未来。作为2023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全国艺术名家大型采风创作活动自8月起,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携手,先后组织美术、音乐、文学名家到贵州采风,足迹遍布多个市州,大咖们亲历、描摹贵州之美和发展巨变。
中国作家协会分两次组织16位全国名家和6名贵州省名家,于10月27日至29日、11月7日至11日,分两期赴贵阳、安顺、黔西南、遵义和铜仁采风创作,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向深入。文学名家在贵州采风期间,充分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生动实践,探寻多彩贵州丰富的山水人文,见证时代大潮中的贵州巨变。
名家品茗交流。
湄潭茶海生态吸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