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走近坐落于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的布依八音堂,就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
继续行至近处,看见穿着布依族服饰的表演队,正手持民族传统乐器演奏,用布依语演唱曲子。歌声婉转悠扬,伴随着清脆明亮的乐器声,让游客纷纷驻足停留。
“我们演奏的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刚刚那曲是《迎客调》。”常驻景区的演艺团队负责人夏刚蓉告诉记者,她们每天都会在这里为游客表演八音坐唱。“在这里表演不但能让游客感受、了解我们黔西南州的文化,也能扩大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广度,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游玩。”
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刺绣、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册亨高台舞狮……黔西南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每一项文化遗产和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积淀的文化财富,是民族的文化根脉。
近年来,黔西南州通过“非遗+”的方式,将非遗文化搬到群众身边,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运用“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演艺、非遗+产业”的模式,让各地群众充分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时空,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碰撞出了文化传承的绚丽火花,同时也衍生了大量的产业价值。
布依八音堂工作人员李建群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纤云巧布依饰品集合店、布依旅拍馆、布一次展(进入布依寨,自此一家人)、绣一朵花(行走在纺车上的民族)、布依八大碗、布依坝坝茶、布依历史文化馆等内容和形式呈现本地的传统文化。
“不仅展示布依族服饰文化,布依族刺绣制作的一些特色的摆件、饰品,我们还提供布依族群众招待客人的最好菜肴‘八大碗’。”李建群说,“纤云巧布依饰品集合店、布依八大碗等开业时间两个多月,服饰和摆件平均每月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八大碗’美食平均每月能达到30多万元。随着发展更加成熟,我们产生的效益会越来越多。”
“非遗+景区”,“景”上更添花。通过非遗与景区的碰撞,在景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有效增添了景区的亮点和看点,丰富了群众和游客的体验。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是黔西南州的热门旅游“打卡地”,原生态彝族舞蹈“阿妹戚托”总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惊叹。
“阿妹戚托”流传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彝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这是一种群体性舞蹈,无音乐伴奏,表演者手拉手轻盈踏地起舞,形成独特“踏地而歌”的舞蹈表演形式。
“整个舞蹈动作连贯、矫健有力、欢快热烈。每个动作都有特定内涵,包括婚姻礼俗、农耕劳作、知识教化和审美娱乐等诸多方面,折射出了彝族人民原始古朴的生活气息。”游客张女士看完表演后还不过瘾,又对舞蹈的历史进行了一番了解。
为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黔西南州相关部门不断挖掘和丰富非遗文化内涵、探索非遗文化表演形式,带动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民族风情,促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引领业态升级、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