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一支“稻草笔”写就乡村振兴“大文章”,令人细细读来回味悠长——
初冬的晨雾尚未散去,依山傍水的朝门村开始“沸腾”起来。广袤的田野上,当地干部群众用稻草制作的人物形象、农家小院造型、动物等艺术品琳琅满目,引来不少游人驻足观赏。
下午,百里杜鹃第二届稻草文化艺术节开幕,村委会广场上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现场观众摩肩接踵。从道路两旁到农家院落,各种小吃摊、农特产品销售点生意火爆。一根根稻草“点燃”村里的经济市场,有效促进群众增收。
一个炉子、一口锅,村民付与琴在路旁炸洋芋,“客户”络绎不绝。“今天才卖了1000多元钱!”午后,算起收入账的她“低调”地笑称。
身着盛装的满族姑娘周吉媛是村委会副主任,她当起了村合作社的“销售员”,热情推介当地农特产品。“今天人多,我们合作社的米肠粑、大米、腊肉等产品都很好卖。”
广场上歌声嘹亮,田野里人来人往,农家院炊烟袅袅……放眼整个村庄,幸福气息扑面而来。
曾经的朝门村,村民以挖煤为生,山坡光秃秃,下雨时一片泥泞。经过这些年的植绿护绿,村里森林覆盖率达72.3%,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获得“贵州省森林村寨”称号。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下,村民们盘活水田1600余亩,走上发展新“稻”路。
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朝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日新月异。“收完稻谷后,我们就接茬种油菜。春天油菜花开,梯田一片金黄,引得游客纷纷前来踏春赏景。夏秋探索稻鱼共生、稻虾共养等模式,让来到朝门村的游客游得开心、吃得舒畅、玩得尽兴。”村党支部书记游泳彬说。
现在的朝门村年产优质大米48万公斤,村民不只有自己吃的还有余粮售卖。“我们家8亩稻田可收3000多公斤大米,合作社9块1公斤给我保底收购,一年种稻谷毛收入超过27000元。”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年近六旬的村民游兴忠感到满意。
春夏有景观,秋日有收成,冬天也不任田野寥落。如何延长水稻产业链?当地干部群众创新思路,把传统农耕文化和民间手工艺相结合,办起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稻草文化艺术节。
“去年11月,我们探索性举办首届稻草文化艺术节,成效不错。今年我们又创新办节模式,由村民成立理事会操办,群众参与度更高,游客比去年还多。”游泳彬说。
“这不但是挖掘、传承、弘扬我们的农耕文化,更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举措。通过办节,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乡村人气,又促进群众增收。”站在田埂上,看着熙熙攘攘的游人进出村子,黄泥乡党委书记文宇说。
在水稻产业引发的“蝴蝶效应”下,昔日的偏远小村大步走上农旅融合之路,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如今,朝门村发展经果林700亩、茶叶1000亩、水产养殖100余亩,有民宿酒店床位210个、大型农家乐餐馆两家,一年单是民宿经济就带来收益50多万元。
“我们将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抓好基层治理,做大做强农旅产业,把乡村振兴的诗篇写在大地上。”展望和美乡村新未来,文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