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可
协商民主是我国经过长期探索,建立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行之有效,具有巨大优越性,在整合社会关系、促进民主监督、提升决策效率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生活改善。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开展的重要主体,是保证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属性和公共理性指向的关键力量。领导干部的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直接影响着协商民主开展的程度和质量。党中央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和部署规划,只有在领导干部有较高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地、全面的贯彻和彻底的执行。因此,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掌握协商民主理论,熟悉协商民主工作方法,把握协商民主工作规律,着力提升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提升协商政策把握能力。把握政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只有全面把握党的协商民主政策,深刻领悟协商精神,才能充分依靠协商民主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领导干部提升政策把握能力,必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理解协商民主在中国之治中的重要作用,把协商民主作为联系群众、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活学活用、精准有效、创造性地开展协商民主活动,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过程中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提升协商议题遴选能力。协商议题的科学合理设置是协商民主规范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协商不是为了协商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果议题遴选不科学、不合理,容易导致协商不充分或协商泛化。领导干部提高议题遴选能力,必须善于把握协商民主的真谛,精准分析决策的利益相关方,科学合理地遴选协商议题。同时也要规范协商范围和基本原则,确保协商活动围绕公共利益开展,排除不合理的协商主张和利益诉求,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效果和效力。
提升协商调查研究能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协商民主失去针对性,也容易产生议而不决、协商不畅、合意偏差等问题。调查研究既是全面掌握协商主题和内容的过程,也是收集分析各个方面意见和信息的过程,从而使协商民主的准确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领导干部通过走访调研,及时全面了解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找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并通过深入的协商民主,化解各类矛盾、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协商民主技术能力。协商民主的流程设计、形式确定、策略选择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融媒体协商等新型协商形式,更是需要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来开展。而在具体实践层面,部分协商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而面临有热情而思路不清、有目标而路径不明、有想法而办法不多的困境。理念可靠、规则明确、流程清晰、方法可行的技术方案,是推动协商民主内涵发展,提升其治理效能的关键前提。领导干部要积极推动协商民主的理论实践创新,积极发掘和提炼民主恳谈、民意调查、“商量工作室”等协商典型的操作技术、操作理念与操作制度,不断提高协商技术能力并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组织开展协商活动。
提升协商组织协调能力。协商民主的开展需要有充分的代表性,更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和主张,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大多数时候,协商的成功需要一个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影响力说服力的负责人做好相关工作,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发挥其岗位优势。领导干部较高的组织协调意识和能力,可以提升协商民主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对维护团结统一、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政治参与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发扬协商精神,积极发挥自身组织优势,提高自身协调能力,主动巩固和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成为协商民主的全力支持者和推动者。
提升协商结果运用能力。协商本身不是目的,协商民主的价值在于通过公共理性的普遍接受,最终找到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协商结果的落实运用是协商活动有效性和吸引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和整合协商的意见结论,重视协商结果的认定和运用。一方面,一旦协商达成共识或合意,就应该进行客观充分的意见采纳。另一方面,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做好解释和协调工作,保证所有参与者的诉求和主张都得到尊重和理解。
此外,协商民主在有利于形成共识性决策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信息处理成本和严格的规模限度。因此,领导干部也需要在协商民主活动的成本核算、信息共享、知识水平、优化控制等方面努力,进一步提升协商民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YJA7100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