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制造,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发展与生态间的矛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既蕴含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新”之奥义,也潜藏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进”之内核。
逐“绿”向“高”,先行未来。
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纵横激荡,高质量发展成为贵州全部工作的主题。没有发展,难以聚集起绿色转型的经济力量;没有转型,发展难以持续。竞逐绿色制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深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路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肩上之责。
前不久,工信部官网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其中绿色工厂1491家,绿色工业园区10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5家。贵州今年有4家园区和38家企业入选该名单,跻身“国字号”绿色制造队列,贵州高质量发展长卷再添一抹动人绿色。
截至目前,贵州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09家,绿色园区38个,全省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掷地有声。
从磷石膏“以渣定产”壮士断腕到创新磷石膏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从一块主焦煤价值裂变衍生多种化工原料到废弃酒糟的“吃干榨净”……徜徉黔贵山间水畔,抓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抓企业绿色化改造提升、抓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建设、抓绿色化科技创新应用实招频出,绿色园区星罗棋布,绿色工厂拔地而起,产业“存量”绿色转型蹄疾步稳,产业“增量”绿色布局各显千秋。
制造业是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所在。经历非凡十年淬炼,贵州工业化正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型推进期,审视绿色制造,我们既要为每一份得之不易的成绩而欢欣鼓舞,也要正视差距、找准差距,策马奋蹄向远山。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又当如何定义和理解绿色制造的深刻内涵,各级党委政府不妨仔细盘盘家底,当地绿色制造发展水平究竟几何?不妨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些,把思考想得更深入些,实现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还有哪些潜力可挖、哪些工作可做?
绿色发展,表象在生态环境,核心是能源资源,本质却系于发展理念。作为一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制造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发展与生态间的矛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既蕴含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新”之奥义,也潜藏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进”之内核。
政策助力,科技添力,加快推进绿色升级改造。探索实行重点行业清单管理,分类指导、分业施策,畅通产业与金融部门沟通会商渠道,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政策与市场“两只手”,走稳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两条路子”,推动传统行业节能改造,推行重点行业清洁低碳改造,推进相关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广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应用示范,推介前沿科技成果。
培树标杆,锤炼骨干,打造绿色增长澎湃引擎。紧盯资源绿色化利用和开发区绿色发展,借力“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以首位产业为引领,聚焦潜力产业,鼓励在产业链发挥主导作用的链主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将绿色化贯穿于开发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利用等环节,推进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色化水平,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绿色增长新引擎。
改革与发展塑造贵州的根骨,绿色和生态涌流贵州的心脏。当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对绿色发展的理念笃信笃行,当越来越多企业将绿色制造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立足之本,绿色,这一抹多彩贵州山川湖泽的本色,也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鲜亮而蓬勃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