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金色的稻田里,蓝色的智能化收割机轻巧灵活,在稻浪里阔步前行。随着圆柱形割台不断旋转,稻秆整齐倒下,稻粒经过机器从稻穗上脱离下来,喷装入收割机后方悬挂的袋中。
天空中,多旋翼载重无人机呼呼飞来,垂下长长的牵引绳落向地面,技术人员将装满稻谷的帆布袋扎好,挂在牵引绳的抓钩上,无人机提升起来,翻越田坎沟壑,把一袋近80斤重的稻谷从梯田送往路边方便运输的平台。
这是在位于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的示范基地,“贵州梯田水稻作业机械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科技项目团队研制的智能农机,在秋收季进行现场采收测试的场景。
“贵州大部分成片耕地面积在1亩以下,大部分农户有3处以上承包地,梯田碎片化、高差大。”承接此次技术榜单的贵州省科技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科创项目部副部长温权波说,这些因素导致贵州山地农业“有机难用、无机可用”。
2022年3月,省科技厅发布贵州梯田水稻作业机械化智能化关键技术榜单。随后,贵州省科技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团队联合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单位共同“揭榜”,开展智能农业机械的技术攻关,旨在通过小型化、多功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改变传统农机需要人为驾驶的操作模式,降低所需劳动强度、提升作业效率,推动贵州农业机械化进程。
在梯田水稻智能农机测试现场,长、宽、高1米左右、重约100千克的智能微耕机,通过技术人员遥控手柄操控,在采收过的稻田里旋耕前进,把泥土翻开的同时,将收割后的稻秆自动碾碎,糅合进土中增加肥力。
不仅如此,该机械已实现全自动作业,可全程无须人为控制——通过手机打点、电子地图打点,以及航线自主学习等方式规划航线,效率可达到每小时1—3.45亩,在作业完成后可实现自动返航、自动停机。
“开展农机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将是下一步农业机械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装备支撑。”温权波表示,该榜单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农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推广项目,智能农机的研发应用将使“无人农场”变为现实,“未来农民”只需坐在办公室,打开监控平台,给智慧农机下发作业任务,智慧农机根据程序设定完成一天的工作。
测试现场还展示了水稻精量直播无人机。此无人机可根据不同地形仿地飞行,自动调节植株行间距,将集束丸化水稻种子射入土壤,免去育苗和插秧的环节,工作效率约可达每小时5—8亩。
“利用无人机解决山地和梯田农作物种植问题,可缓解劳动力短缺导致耕地荒废、耕作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产能。”负责该项目的贵州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杨登红介绍。
为践行向农业科技要产能行动,贵州理工学院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积极进行无人机研制与推广应用。2018年,学院成立骞羽师生科创团队,开展山地智能点播播种无人机研制。2022年,根据贵州省水稻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榜单项目,学院联合贵州骞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水稻精量直播无人机、多旋翼载重无人机等产品研制工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优势。
目前,骞羽师生科创团队共有教师10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共有已毕业学生3人和未毕业学生20余人,以项目为引领培养技术人才。
“集束丸化种子添加农家肥、磷肥、助长素、驱鸟剂等材料,在包衣裂解后为种子提供充足的养料,更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发芽率达89.63%,具备无人飞行器点播适用条件。”杨登红说,团队正在开展玉米、水稻、高粱、油菜等作物种子的丸粒化研究,正在与人工种植进行对比实验,努力提高播种出苗率及抗倒伏性能。
据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贵州已将“山地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作为“十四五”期间努力办成的“十件大事”之一。目前,贵州正加快小型化、多功能山地农机开发应用,践行“向农业科技要产能”,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左右。
依靠新型机械、无人机技术、5G技术等新型设备与技术,贵州不断加强科技供给,力图在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突破,研发智慧农场生产管理系统、打造适应贵州山地丘陵地区农田特点的新型智慧农场,助推贵州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确保粮食产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