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红白理事会“理”出好乡风

“一壶米酒20元,一包烟15元,一瓶饮料10元,每桌十菜一汤,菜钱不超过200元,花钱不多,就能招待亲朋好友。”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村民王先刚女儿出嫁,向村里红白理事会申请,在“合约食堂”办了20桌酒席宴请乡邻亲友。

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寨,民俗风情浓厚,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这里虽然离城里较远,但婚丧嫁娶标准一点不比城里差。有些人为了‘面子’,不惜负债办酒席,排场越来越大。”三门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万章介绍,以前村里办酒席攀比现象严重。

2015年以来,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三门塘村为了治理和破除陈规陋习顽疾,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选和吸收德高望重、甘于奉献、组织协调能力强、在村里有影响力并热心此项工作的寨老、群众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明确职责任务、服务项目、纪律要求;明确红白事操办规模、宴席标准、设宴桌数等。探索移风易俗路径和做法,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

“我们规定了红白喜事用餐标准,每桌菜钱不超过200元。”三门塘村寨老、红白理事会成员王扬铎介绍,明确喜事不超过1天,白事不超过3天,桌数一般不超过20桌,每桌菜品不超过10个,礼金控制在200元以内。

红白理事会成立后,村里哪家有喜事或丧事要办,理事会成员都要上门宣传办事从简。红白理事会在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前红白喜事办酒席,赶上办事多的月份,有些人家一年光送礼,就能送出去上万元,负担十分沉重。”王扬铎坦言,有了红白理事会的服务和村规民约的约束,结婚彩礼、婚丧费用等明显下降,村风民风得到改善,村民人情压力也大大减轻,邻里更和睦了。

刹住“人情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村民的心声。

“这几年,村里的红白喜事基本都交给红白理事会打理,酒席该吃啥菜、用啥烟酒、几天办完,按照村里办理流程走,省钱又省心。”村民说起红白理事会,赞不绝口。

(潘存栋)

--> 2023-11-0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8627.html 1 红白理事会“理”出好乡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