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秋阳夕照,锦江浮光跃金,江畔书香浮动。碧江区沿江步道旁的许韵兰公共阅读空间,市民沉浸书卷的清香中,畅享阅读的乐趣。
梵净山下,村寨业兴景美,游客络绎不绝。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村民敲响锣鼓、吹奏长号、高唱山歌,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城市有书卷香,山村有歌舞声。素有“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美誉的铜仁,不仅有山灵水秀的生态颜值,更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气质。
近年来,铜仁市立足地域文化优势,深挖文化资源,做强文化产业,努力构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化动力,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古风新韵,成就黔东魅力
暮色渐浓,华灯初上,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精美的古建筑、浓浓的烟火气,在斑斓夜色中交织成“诗与远方”。
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地处铜仁最繁华地段的中南门,四面环山,三江汇流,是铜仁规模最大、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见证着铜仁600多年的岁月变迁。
碧波浮玉几半岛,人文荟萃城中央。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非遗文化、饮食文化等汇聚中南门,孕育出百业百态、百景百象。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数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绚烂多姿的文化。无论是傩戏、花灯、说春等非遗文化,还是箫笛、苗绣、印染等民间艺术,无不彰显着铜仁厚重的文化底蕴。
对于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遗产,铜仁十分珍视。该市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全力保护文化遗产,还于2022年制定地方性法规《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中南门古城原貌上,精雕细琢、修复迭代的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把黔东特有的文化元素汇聚一城,既保护和传承了历史文化,更彰显了铜仁的魅力和特色。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该市还立足“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成功打造中国箫笛之乡、中国傩戏之乡、中国花灯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民间绝技文化艺术之乡等民族文化品牌。
以文促产,书写发展新篇
今年端午节,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贵州·铜仁·碧江站)暨中国传统龙舟大赛开赛仪式在碧江区举行,前来观看龙舟赛的市民和游客,沿着河岸密布了一层又一层。
铜仁传统龙舟赛已有800年以上的历史。每年端午期间,该市碧江、思南、沿河等地都会举办赛龙舟活动。其中碧江龙舟大赛最负盛名,今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60支队伍2600余人参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铜仁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实践中,以文化之力助推绿色铜仁现代化新事业。
该市充分挖掘和传承龙舟文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龙舟赛事品牌,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方式吸引人气,拉动消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万山引进企业将原工业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性整体连片开发,成功打造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千年丹都·朱砂古镇”,成为铜仁文旅融合的典范。
松桃苗绣是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张金字招牌。该市在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不断强品牌、育主体、拓市场,推动松桃苗绣成功走向世界,并通过“锦绣计划”技能培训,带动大量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近年来,该市还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等政策机遇,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并积极申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谋划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构建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的发展新格局。
文化惠民,绘就美好生活
印江文昌公园,人潮涌动的喧嚣之中,藏着一处静雅之地——文昌书苑。这是该县打造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每天到此阅读购书的市民络绎不绝。
除了文昌书苑,目前该县已在县医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非遗馆、印江中学等地建成多个公共阅读场所,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阅读悄然成为一种新时尚。
近年来,铜仁市以“城市主题书房”建设为引领,建成碧江区许韵兰公共阅读空间、江口县“城市主题书房”等10多个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让广大市民拥有更多文化休闲的好去处,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
该市还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关于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六个有”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
同时,聚焦乡村文化振兴,加快推进乡村大舞台、群众欢乐院坝等建设,不断夯实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迈步新征程,铜仁将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推动铜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