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工作机制是增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的具体实践,是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有力举措。贵阳市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将食品安全责任分解细化,分层分级落实到具体人,推行“12345”工作举措,做到应包尽包、应配尽配,进一步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全力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见效。
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方面,建立健全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包保工作机制,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包保全覆盖。市政府领导包保A级主体,各区(市、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包保B级主体,乡镇(街道办)有关领导包保C级主体,村居有关干部包保D级主体,全方位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针对D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包保比例较高的突出问题,贵阳市创新领导下沉包保、划片包保、动态调整各级包保干部任务数量等方式,科学确定包保比例,有效破解了D级包保主体与包保干部数量不等的难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贵阳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结合实际情况,扩大包保主体范围,将包保对象从食品领域扩展到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在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方面,紧盯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一个重点”,狠抓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和食品安全属地责任落实落地“两个环节”,夯实设置管理机构、配备两类人员和培训考核上岗“三项基础”,注重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和纳入监督检查“四项措施”,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自查自纠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制度和督促指导制度“五项机制”,通过“12345”工作举措压实压紧企业主体责任。目前,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已实现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全覆盖,其中食品安全总监1300余名、食品安全员96000余名。
贵阳市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聚焦食品生产企业、大型农批市场等关键环节,打通管理部门与企业自建管理系统的数据壁垒,搭建“贵阳贵安猪肉制品生产企业质量追溯监管系统”“智慧食安追溯平台”等数据系统,推动企业自主录入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货凭证、出货检验报告、自查报告、整改记录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追溯系统录入管理,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念好紧箍咒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贵阳市着力打造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支撑体系,有效控制各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狠抓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问题整治和风险隐患排查,坚决守好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底线。
强化全程监管。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分类动态管理,采取日常检查、重点巡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对食品链条上的各类经营主体进行全覆盖监管。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环节风险隐患清单,靶向发力,针对性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非法添加、农兽药残留超标、未成年人食品安全等各类专项检查,有效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强化智慧监管。依托“大数据+”监管模式,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实施智慧全域监管。搭建“食用农产品进销货电子信息化平台”“贵阳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强化追溯系统录入管理,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构建闭环监管新模式,建成“数智市监”APP,执法人员可通过网络远程检查企业食品经营证照、生产加工过程等,形成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稽查执法等食品安全闭环监管,让监管更及时、高效。
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紧盯学校、养老机构、农村食品等重点领域,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监督模式,织密“一老一小”、农村食品安全保障网。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全市1800余所学校、19家学校配餐企业接入“数智市监”阳光餐饮系统。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管理指导率达100%。
强化过程抽检。充分发挥技术手段作用,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开展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抽样检测,在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开展食品监督抽检,对不合格产品全部依法开展核查处置,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1月至9月,全市完成食品监督抽检28664批次,问题发现率2.4%,达到4.79批次/千人。
强化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随着贵阳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的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全国性会议(峰会)、区域性赛事等重大活动在贵阳举办。贵阳市建立健全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在“数智市监”APP中开发“重大活动保障”板块,实现菜单审核、日志记录、抽检检测、食品安全可追溯等保障环节智能化办公及可视化监管,事前对接待单位开展前期检查和指导,事中实施监管人员24小时驻点监管,做到食品安全“零”事故。
打出组合拳 做大做强食品产业
食品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民的餐桌,是满足居民多元化食品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贵阳市在强化治理食品安全贵州的同时,将“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作为七大重点产业之一,出台系列支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全力推动食品产业提档升级。
目前,贵阳市形成“老干妈”“黔五福”“惠诚”“贵州龙”“贵酒”“贵茶”“丁家脆哨”等一批知名食品品牌,贵阳辣椒制品、猕猴桃、刺梨、脆哨、富硒茶、糕点等一批特色食品相继“出圈”。2家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分别获得省级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提名奖;食品行业拥有驰名商标5件,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1个。
贵阳市主要领导领衔挂帅,紧盯食品产业发展,强化统筹调度,带头包保A级主体食品企业,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贵阳市食药安委充分发挥职责和作用,完善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生产过程监督和控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交流,在服务企业中更好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贵阳市积极推动重点食品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食品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积极培育特色品牌,发挥“老干妈”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打造“贵州辣椒”特色名片,推动辣椒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促进全市辣椒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强地理标志资源挖掘,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促进地方有机产业发展,加大有机产品认证宣传,提高证后监管效能,促进有机产业健康发展,提升食品产业质量和竞争力,全市64家规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部获得HACCP、ISO22000等良好规范体系认证。
美食逐渐成为贵阳旅游的另一张靓丽名片,也是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源泉,“食之放心”“食之满意”越来越成为市民的共识。
食品安全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衡量居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指标。近日,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过程中,贵阳市健全衔接制度、创新智慧监管、强化信用监管等典型经验得到国家、省级专家组肯定,同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贵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坚定不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扎实推进食品安全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目标,努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检查食品安全工作。 (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