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熊诚 陈丹
←游客在菊花园鼠尾草花海中拍照。
↓今年菊花园秋季新添的鸡冠花海。
菊花园春季花海。
秋天的风缓缓在山间游弋,如一支神奇的画笔,在麻江卡乌药谷江村菊花园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壮观、绚丽、多彩,拍照非常出片。”
“南农峨眉、奶黄天赞、秦淮玉莲、大风歌………没想到菊花有这么多品种、颜色、形态,养了眼也长了见识。”
10月24日,菊花园花期临近尾声,仍有不少游客趁着晴好天气走进菊花园,赏花、拍照、漫步,品味缤纷秋色。
“自9月9日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客流高峰主要在中秋国庆‘双节’假期,10月1日单日客流超2万人次。”贵州同和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麻江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远军说,今年已是麻江第八年举办品菊季,过去七届品菊季年均旅游收入500万元。
一片花海,连续八年吸睛,其保鲜秘诀是什么?
在韩远军看来,花海“出圈”,最初靠的是新鲜度、稀缺性,越往后,则要不断花巧思、出新意、丰业态。
对于麻江旅游业而言,无中生有的菊花园景点有着标杆性地位,它是麻江第一个能收门票的景点。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山坡,杂草丛生,我们每次过来开荒都带着菜、锅碗、炉子,自己生火做饭。”作为菊花园“拓荒人”之一,韩远军对如今这片面积达500余亩的花海有着深深的情感。
2016年,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麻江县在宣威镇卡乌村试点种植菊花200余亩,打造卡乌药谷江村菊花园并开园试运行。
天高云淡的秋天与大面积的菊花花海“搭配”面世,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让菊花园迅速走红。开园期间,旅游人数达2万人次,门票收入20余万元。
“第一年全靠自己摸索,技术靠外请、品种靠外购,走红主要靠当时大面积花海的稀缺性与新鲜度。”用韩远军的话说,第一年的菊花园实际上有点“粗糙”。
虽然初尝甜头,但麻江县委、县政府以及负责景区运营的公司清醒地认识到,要让菊花园持续保持热度,还有很多功夫要下,很多问题需要突破。
“比如技术、品种问题,不能一直都靠外请、外购,还是要实现自主突破。”韩远军说。
2016年底,借助南京农业大学对口帮扶麻江契机,麻江与南京农业大学携手共同打造升级菊花园,菊花园花卉品种、种植技术、栽培管理等方面都得到质的提升。
2017年,升级扩建至498亩的菊花园完成了菊花园大门、停车场、美食街、菊花大棚、茶舍等基础设施,菊花品种达300多种,旅游收入大幅度提升,达到300万元。2018年,旅游收入攀升至500万元。
菊花园连续三年火爆吸睛,看似蒸蒸向上的旅游产业热背后也潜藏着危机。
“危机感与日俱增,一方面各种类型的花海在周边县市接连涌现,旅游市场竞争力增大;另一方面也担心游客对菊花园出现审美疲劳。”韩远军说,每一年的品菊季结束,他们都会重新构思下一年的品菊季要如何呈现,让菊花园每年都有新鲜感。
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帮扶下,2020年麻江县完全实现自主育苗。目前,自主育苗能力达1000万株的麻江县,对菊花园每年菊花品种的更换、色彩的搭配、花期的调控等方面愈加得心应手。菊花园开园至今,菊花品种更换已超千种,基本保持每年推出一两百种新品种菊花。与此同时,菊花园后续相继引进七彩滑道等娱乐设施,还举办灯光节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高旅游吸引力。
今年春季,麻江县在菊花园种植了300亩春季花卉,其中露天金鱼草250亩、格桑花50亩,并在5月至6月成功举办了首届春季花海,旅游收入60多万元,开启了菊花园一年花开两季的新篇章。而在秋季花海打造中,也做出了新尝试,在以菊花为主的基础上,引入鼠尾草、鸡冠花、千日红、百日草等其它花卉品种,进一步增加观赏性,并增加了网红打卡点、游乐设施,推出菊花饺子等特色菜品,提升体验感。
“第八届品菊季的旅游收入还在统计中,从旅游态势来看,能达到预期目标。”韩远军充满信心地说。
斑斓花海常开常艳,除了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更深层次地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悉,菊花园景点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卡乌村、翁保村等村寨农户增收。一是通过土地要素入股带动138户农户参与公司发展经营,每亩保底年分红600元至1200元。二是通过园区务工年均带动农户145人,人均年增收3933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妇女和老人的就业问题。三是景区旅游季辐射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等自主经营户,季均增收5000元以上。
未来,这片花海还将从单一的花卉种植转变成集花卉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和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同步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花卉产供销“一条龙”,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麻江县助农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