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时下,正值蔬果采收旺季,沿着309县道直行进入播州区龙坪镇,沿途是一片片葡萄产业园,游客们穿行其中,剪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或蓝宝石葡萄。
龙坪镇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本地良好的自然条件,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绿色富民产业。
走进余庆县乌杨坝区姚家坝保供蔬菜基地,大片绿色映入眼帘,村民正在田间忙着采收、打包,装车后运往遵义各大菜市场。
记者了解到,该坝区是余庆县乡镇农业生产的观摩点,也是市、县联建的保供蔬菜基地。坝区占地512亩,涉及农户1200余人,主要种植蔬菜,每亩年产蔬菜超过6吨,亩产值在2万元左右。
在绥阳县郑场镇凤凰村大葱种植基地,连片成方、长势喜人的葱田形成金秋丰收季的一道靓丽风景。数十名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一棵棵绿油油的大葱被整齐拔起,铺放在垄沟两旁,粗整理、捆扎、搬运、装车,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凤凰村大葱种植基地共100余亩,依托资源优势,村里引进了一家专门发展大葱产业的农业科技公司,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促进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务工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遵义市以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指挥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做强主导、做足特色、做大优势,形成基地成片、产业成带、加工集群、品牌集聚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黔北山区特色的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既要产业旺,更要环境靓。在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小院子,或种果树,或栽花草,村容村貌格外靓丽。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河口镇车田村,通过上级投入的30万元和村民们投工投劳,过去杂草丛生、坑洼不平的农家小院,变成了瓜果飘香、绿色满园的生态院落。
在红花岗区海龙镇龙泉村,一栋栋灰瓦白墙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郁郁葱葱、十分雅致。
一座翻新的民宅外墙上挂着“龙泉书院”的牌匾,院内传出阵阵读书声。“这是一对‘90后’夫妻返乡创办的,面积100多平方米,有历史、法律、少儿读物等各类书籍5000余本,周边的村民、学生都可以来免费借阅。此外,这里还举办公益讲座。”龙泉村党总支副书记赵正琴介绍。
“龙泉村是红花岗区的文明村,人居环境美,民风也淳朴。我们将持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群众坝坝会等载体,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让美丽乡村与文明乡风共生辉。”赵正琴说。
秋日的播州区石板镇石板社区,“红星管事组”组员和群众围坐在长条桌边开坝坝会。
“村民间的矛盾有时就是源于一时之气,现在组建了这支群众基础好、有致富经验、办事公道正派的‘乡村精英’队伍,矛盾纠纷自然就容易化解了。”回想起这起因修建房屋占用土地而导致的纠纷,石板镇石板社区红庄村民组的“红星管事组”组长郑学书表示。
通过郑学书和“红星管事组”组员耐心劝导,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谈看法提要求解诉求,最终达成一致,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纠纷,不到40分钟迎刃而解。
今年以来,播州区以开展“红星自治示范村民组”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村组矛盾自己解、村组事务自己议、村组治理自己抓、村组发展自己创”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在19个镇乡成立“红星管事组”341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0余件,乡村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个个先进典型的评比活动,一场场自创新颖的活动赛事,一道道村民打造的靓丽风景线……共同见证着黔北大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嬗变。
作为“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发源地,遵义市不断丰富“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内涵,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如今,遵义乡村处处洋溢着美丽乡村的文明新风,处处跳动着乡村振兴的律动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