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奋斗着、创造着、圆着梦。
2023年10月27日,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省中医医院)医技住院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这是该院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这家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贵州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等称号的贵州省中医龙头医院开启了一段新征程,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患者带来更加优质、更加便捷、更加暖心的就医体验,为助力贵州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答卷”、增添新动能、贡献新力量。
医心为民终不改 杏林春暖薪火传
七十余载峥嵘岁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起步、成长、兴盛、发扬是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的交织:1949年,贵阳四大名医创办贵阳黔灵东路联合诊所,为医院创建奠定基础;1956年4月15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阳市中医医院成立,原院址位于贵阳市紫林庵;1960年,医院迁至贵阳市宝山北路,占地面积扩增至30余亩;1965年,伴随贵阳中医学院的成立,医院成为其附属医院,全院职工增至200余人,床位增至200张……
当时光的指针指向1981年,贵州省商业医院划归贵阳中医学院成为其第二附属医院,医院因此更名为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至此,在贵州省卫生厅、贵阳中医学院的支持下,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主阵地。1996年,该院通过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评审,成为全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98年,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原卫生部确定为第二批临床药理基地,成为全省最早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医院将“只争朝夕抓落实,‘医’心为民守健康”凝聚成全院共识,加速度实现跨越性发展——
2006年、2012年,该院外科综合大楼、内科综合大楼相继投用,床位先后增至1000张、1490张,为医院各学科专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大平台。与此同时,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针推医院、贵州省骨伤医院、贵州省脑病医院、贵州省中医眼底病诊疗中心、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诊疗中心相继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多维度地保障群众健康。
2012年,医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贵州省中医医院”,要求医院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拓宽业务范围,强化科研投入,建立人才梯队,大力促进贵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同频发展。同年,该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持续强化省级龙头中医院引领作用,挂牌成立“贵州省苗医医院”使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进一步彰显。
2018年12月,贵阳中医学院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4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时也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同年,贵州省交通医院整体并入,现设阳明主院区、东山院区、延安路院区,形成“一院三址”新格局,床位增至1690张。
七十余年来,“创新与进步、成就与体验、传承与未来”始终镌刻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行的足迹里。
几代人的坚守,始终践行“穷医道精髓、献仁术爱心”院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始终积极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科学研究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当“硬核”实力成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的“金招牌”,区域引领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便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成为全省极具权威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医养与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守正创新扬岐黄 内涵建设谱华章
秉承大医精诚之志,知行合一,服务社会。近年来,医院党委始终铭记省委、省政府对贵州中医药事业寄予的深厚期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党建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近年来,医院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医教研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党建与现代医院管理紧密结合,强化院党委领导班子主体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事业发展。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选人用人的首要位置,创新实施“三坚持、三培养”工程,每年高标准、严要求、全覆盖轮训党务、中层干部,年底对支部书记进行述职考核。强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12个党支部分化设置为51个,实行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支部书记参与科室管理,支委会研究科室重大事项,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达标率达到100%。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建设,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每年与支部书记、科主任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严厉惩处商业贿赂和行业不正之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中西并重实力大幅提升。医院立足中医特点,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治未病、康复、慢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服务赢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同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更为完善,中医特色优势更加凸显,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学科专科建设成绩尤为突出,一批学科专科跻身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专科行列;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办院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在“省考”和“国考”中大放异彩。据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显示,医院排名位列全国前5%第一方阵,获得A+的上佳评价;在2021年、2022年贵州省年度综合考核中,医院连续在13家省级公立医院中位列第一等次;在2020年度全国性医疗机构评选中,获中医医院类别“患者、医务人员双满意”全国前十名。
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医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大举引才、学历提升、中医师承等举措,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名家。截至目前,全院在岗职工19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94人,副高级以上专家300余人,博士100余人。刘尚义教授2014年获得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成为贵州省获得该称号的第一人,2021年获得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成为全省4位获该奖的人才之一;拥有全国名中医4名,岐黄学者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9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5人,贵州省名中医29名。陆续建立国医大师工作室1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7个、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挂牌成立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张大宁、夏桂成国医大师工作站,建立省级人才建设基地2个。
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完善。医院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办院规模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现总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编制床位1690张,学科专科门类齐全,拥有国家级学科9个、重点专科11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单位2个,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和“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拥有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组建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2022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肛肠科获“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麻醉科获“全国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优秀基地”,在“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中,中医肛肠病学排名全国第8、中医外科学排名第10。医院还成立了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卵巢早衰专家工作室,中华护理学会京外专科护士实训基地、贵州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牵头组建贵州省中医肿瘤防治联盟、肛肠防治联盟和中医护理联盟,14个专科成为贵州省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举办多届中医药(民族医药)“甲秀”国际论坛。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强化宗旨意识,千方百计创新举措为百姓谋健康福祉,增加专家号源和每日坐诊班次,不拘一格聘用民间中医高手、设立专门“民医馆”,增加门诊诊室和预约挂号途径,开设午间门诊,提供及时高效的导医服务,提供中药快递服务,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2022年门诊100余万人次(总诊疗人次达126万),出院5万余人次,手术2万余人次。近十年来,医院扎实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万医下基层”等大型义诊活动,累计服务群众60余万人次,为基层患者减免医疗费用100余万元,群众口碑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被评为贵州省群众最满意医疗卫生单位。
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做好援鄂、援沪及贵州本地疫情防控工作,先后派出543名医务人员奔赴一线,以医院专家为主体组建的省援助鄂州中医专家医疗队,以及牵头组建的贵州省援沪医疗队(中医分队),在分别驰援的鄂、沪战场上圆满完成抗疫任务,中医中药参与率和总治愈率均达96%以上。通过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疫病治疗和疫病康复中的作用,会诊使用“一人一策一方”,辨证使用中药香薰疗法、精油按摩、耳穴治疗、功法治疗等,以及“三药”化湿败毒颗粒,让患者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全面彰显中医药在方舱救治过程的独特优势;研制的“养阴解毒合剂”等新冠肺炎防治方作为医疗机构制剂通过省药监局批准。医院广大医护人员不畏艰险,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全力以赴降低病亡率,展现了仁心仁术,诠释了大医精诚,为疫情防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贡献了贵州经验和中医智慧,赢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张伯礼院士、仝小林院士等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获评贵州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等称号,数十名医务人员获得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表彰。
此外,该院与省内5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建立医联体,充分发挥全省中医龙头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面向79家基层医疗单位将优质医疗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下沉。组团式帮扶普定县中医医院、普定县妇幼保健院,进驻13家对口帮扶医院开展精准医疗帮扶,成百上千名党员干部赴册亨、石阡、纳雍等地免费送医、送药、送健康,有效带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2020年医院党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中医药教研成果捷报频传。作为高校附属教学医院的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坚持围绕中医学专业办学定位,深入推进教学质量改革,将教学和科研工作放在与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体化建设、协同化推进。先后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贵州省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在本硕博教育、实习生和规培生培养等方面不断刷新成绩。近十年来,医院共培养中医学专业本科生3600人、硕士2075人、住培2013人,中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及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住培基地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评估检查,并于2020年成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专业重点基地。在“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国家级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全国护理本科院校教师技能竞赛中获得单项和团体一等奖。2021年,贵州中医药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同时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学博和专博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临床医学院是中医学博和专博的主要依托学院,目前在读博士32人。医院还获批国家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为贵州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率和科研经费大幅提升。
凝心聚力谋发展 踔厉奋发向未来
逐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中医药大学和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务本崇道,循梦逐光,开拓进取,成效斐然,为助力助推中医药事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杨柱表示,学校和两所附院扎根贵州大地,肩负着服务百姓健康的神圣职责,担负着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崇高使命,始终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不断扩大办校办院规模,始终注重内涵建设,矢志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第一附属医院医技住院综合楼的建设,能够让一附院的发展如虎添翼,这不仅仅是一栋楼,更是医院持续稳步发展的一个新平台、新契机、新丰碑,同时也是学校医疗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康贵州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该院这栋现代化、智能化、融入中医特色元素的医技住院综合楼是一个极具人性化设计的医疗综合体,内部布局科学,功能设置合理,中医院特色场景和中医诊室的科学设置、中医技法方药的匠心运用,让传统中医院散发时代光芒;影像设备、手术设备、医疗监护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均行业领先,能助力提高医生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21部电梯合理配置、穿梭自如,让医院运转高效有序……从外到内、由表入里均充满了温馨、舒适、便捷,充分考虑了患者就医体验感,在细节中彰显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院院长唐东昕介绍:“这栋大楼实现了‘5G+智慧医疗’全覆盖,能满足远程医疗、智能导诊到5G院前急救等多种用途,构建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安全、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体系,为打造以互联网诊疗为核心业务的‘惠民、惠医、惠政’新型智慧医院强力赋能。”
医技住院综合楼的启用,能够大大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有效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升就医体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更加营造出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对于改善医院医疗条件、优化诊疗服务格局、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保障贵州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他日杏林再看,更加郁郁葱葱。随着医技住院综合楼的投入使用,以及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国家级项目的基本建成,预计到“十四五”末,该院开放床位将达到3000张,总建筑面积接近22万平方米。通过重点实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高标准运营管理服务“四高工程”,把工作重心向精细化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疑难病症和危急重症处置能力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上转变,创建以城市医疗集团为载体、重点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N”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一院三址”服务能力。
该院党委书记郑曙光表示,“我院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社会声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正朝着具有先进性、领先性、创新性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方向阔步前行、稳步迈进。将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及应急处置能力更强、中医特色更加突出、专科优势更加明显、医院管理更加规范、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
风正扬帆正当时,接续奋斗谱新篇。
新时代新征程。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将团结带领全院教职医护员工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内涵建设铸强品牌,以开拓创新驱动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助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版文图由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