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
秋日的铜仁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分外美丽,极目远眺层林尽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往来穿梭其间。
大寨村如今“热闹兴盛”的景象背后,是该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和村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2021年以来,该村村“两委”与村民共同打造传统村落,促进文旅融合,并发挥新媒体优势,影像记录、宣传产业发展和村庄变化,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文旅+新媒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目前,该村已成功打造了千年金丝楠木、露营基地、古银杏等旅游点,形成了千重岭、千年树、千缕情“三千文化”品牌亮点,村民通过餐饮、住宿、农特产销售、劳务服务等直接年创收5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贵州各地坚持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切实提升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组织带动 推进业兴村强
毕节黔西市重新镇的万亩酒用高粱、2.2万亩烤烟、4.5万亩玉米等农作物实现丰收,千亩猕猴桃和100余棚圣女果丰收俏市,基酒加工厂酒曲飘香……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性持续高涨。
重新镇着力建强镇、村两级党组织,在镇党委的带领下,该镇每个产业点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产、供、销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的工作格局。如今,该镇三重堰社区、桥边社区、碗厂沟村组成了联村党委,实现了组织联建、干部联动、产业联盟。烤烟专业合作社将支部建在生产线上,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现场,发挥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的作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五里坪村,立足发展实际,探索以1名干部动员10户群众、1名党员带动10名群众的“党员干部帮带户(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方法,统筹推动项目引进、土地转租、食用菌大棚招租等工作,将1000亩集体土地、群众闲置土地进行整体打包参与产业发展,引进规模化种植薰衣草项目约420亩,带动4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让该村曾经的“荒土”变“花海”。
在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贵州各地纷纷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把群众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把群众参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因地制宜 做优特色产业
作为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遵义仁怀市进一步强健村集体腰杆、鼓起村民腰包。椿树村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支部牵头、群众参与、公司经营”的发展方式,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集资400万元,成立黔椿立民制曲有限公司,从事酱香白酒辅料曲药的生产销售。
由于曲药质量好,周边白酒生产企业多,市场供不应求,公司产值达到72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4个,村级集体经济积累40万元,群众累计分红204.6万元。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颍川村紧邻普底景区。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景区美丽的自然风光,着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品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通过组建“旅游联盟”,推动村内27户农家乐、民宿抱团发展、规范经营,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发展民宿、刺莓和旅游商品门店等产业,带动村民一起发展。目前,该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8000万元以上。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贵州各地充分发挥当地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产业“大步走”。
创新方式 道路越走越宽
走进遵义桐梓县九坝镇乡村振兴服务站,货架上农家腊肉、方竹笋、黄金茶等地方农特产品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
该服务站位于“第三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堡社区,每年有6万余名重庆等地游客来这里避暑度假。为将“客流量”转化为农特产品“销售量”和带动消费的“资金量”,九坝镇党委按照“社社合作、村村联动”的方式,组建乡村振兴服务站(供销社),由8个村(社区)共同出资筹建、派人管理,建立“532”利益联结机制(即50%用于乡村振兴服务站经营运转,30%按照各村、社区入股比例分红,20%用于社员分红),通过“供销社+带货”“供销社+景点”“供销社+服务”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试营业一个月以来,销售收入已有20.8万元。”服务站理事长郑小芳说。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创新方式方法,走一条行得通、走得远、见长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铜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依托云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土家民族特色村寨、良好生态资源等优势,全面盘活闲置资源,整合3亩闲置鱼塘和10亩闲置土地,分别出租给云舍景区运营服务公司和星空民宿酒店公司,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和特色民宿,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依托老村委会闲置阵地,建设“云中仙舍”演绎场,组织20余名能歌善舞老百姓加入云舍村“云中仙舍”演出队伍。
贵州各地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以创新为媒,不断挖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有力拓宽产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