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 双向奔赴 赋能黔行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多年来,我省高校立足自身优势,深耕产业发展,实现了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在引教助力产业方面,贵州大学实施“博士村长”行动计划,发挥牛羊等四大生态产业团队优势,成功打造了“威宁模式”“独山模式”“晴隆模式”“松桃模式”“长顺模式”等扶贫新模式。

贵州师范大学聚焦贵州山地特色,研制出了第四代山地辣椒采摘机、刺梨采摘机、刺梨果园无人除草机,填补了农机研发空白,实现了机械化采收和无人化除草。

贵州中医药大学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帮扶55个县开展中草药种植,建立中药材种苗繁殖基地6000余亩,参与研发的“仙灵骨葆”“开喉剑喷雾剂”等年产值超10亿元,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

产业导师是引导高校人才链、知识链快速对接产业链的桥梁。近年来,贵州探索建立“产业导师”制,先后选聘500名产业导师,组建助推“四化”发展产业导师团31个,累计下达产业导师引导性经费1000余万元。构建了以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领域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选聘的产业导师为贵州农业产业、工业产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引企培育人才方面,贵州支持和鼓励高校选聘校外产业导师,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实践平台共建。2021年来,贵州8所高校选聘的500名产业导师,参与指导培养研究生470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200余项,在深化产教融合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产业导师工作广受赞誉,连续三年入选“贵州省十件民生工程”,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供给。

除了选聘产业导师,贵州高校还大力开展校农、校工、校旅结合。在刚刚过去的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一场以产教融合助推贵州产业发展“走出去”“引进来”——校农、校工、校旅结合成果展备受国内外嘉宾关注和好评:

“校农结合”成果展分为美乡村、育人才、兴产业三大篇章,包括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情况、“黔货出海”直播带货;“校工结合”成果展则从育人才、强科研、促转化等方面切入,多角度展示了“钢绞线”等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产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以研学为主线的“校旅结合”成果展,展出了“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研学实践、桥见贵州、各类乡村特色研学项目等多元化校旅融合研学活动。

大力开展校农、校工、校旅结合,已成为我省高校助力“四化”的重要举措。

我省还出台《关于实施“校工结合”助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用三年时间,立项建设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个左右,遴选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建设项目10个左右,建设现代产业学院5至10个,建设校企合作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3至5个,进一步助推贵州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人人职教,个个就业,家家致富。

深入推进“技能贵州”建设,现已构建“一体两翼多节点”特色布局,探索出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院校与全省32个特色产业链紧密对接,建成7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4个省级骨干专业、4个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21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

近两年来,贵州职业教育为贵州十大工业产业、12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培养输送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9万余人。

德容天地,情系桑梓。

如今,黔贵大地涌现出一批批像“潘核桃”“蔬菜女神”“顾仙菇”这样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深耕基层一线,把科研论文书写在多彩贵州大地上,持续支持绿色农药、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大数据、病理学、中医中药等众多领域发展。

贵州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征程上奋勇前行,我省高等教育系统为之同频共振,再立新功。

(本版图片由贵州省教育厅供图)

--> 2023-10-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6917.html 1 ■ 双向奔赴 赋能黔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