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
作为贵州省粮食教育的开先河者,自成立以来,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便始终聚焦“国之大者”,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自身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在做好粮食行业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从早期参与国家粮食教材编写,奔赴省内各地开展种子采集、秋征工作,到如今面向社会开展农产品检验、仓储管理等长短期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粮食安全宣传教育等,学院始终情系粮食、志在粮安,对粮食的重视早已镌刻在一代代粮食人的基因里。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先后创办了贵州省粮食综合服务公司、贵州华昌巧克力食品厂等校办企业,其中贵州华昌巧克力食品厂生产出20多个巧克力品种,填补了贵州省巧克力生产的空白,为全省食品产业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注重食品安全、营养和均衡,成为了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题中之义。
与“食”俱进,顺势而为。升格高职后,学院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粮食安全观和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实施“藏粮于技”、奋力推动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的同时,紧扣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进一步服务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凝练学科特色,逐步构建形成以粮油食品工程类专业群为龙头,财经商贸类、信息工程类、机电与建筑工程类、文化艺术类专业相互支撑、科学合理的专业生态群,同时积极实施黔匠培养工程,持续抓好黔菜、黔酒、黔粮、黔茶、黔药等黔系列人才培养,为贵州大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充分发挥黔菜研究院、薏仁米研发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果酒研发中心等8个科研机构的作用,不断深化科研改革,推动成果转化,在灰树花与天麻发酵技术,水果、南瓜、薏米白兰地酿造技术,食用菌菌酱、菌宴加工技术等食品加工类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已转化为贵州地标性生态特色食品。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在传承和发展粮食文化的基础上,学院创造性地构建“一核三维”文化育人体系,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食品文化育人工程、民族文化育人工程,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香思”校园文化品牌越发响亮。
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2022年先后成功协办“中国-东盟粮食安全及职业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承办“中国-东盟学生美食烹饪大赛”,2023年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东盟智慧粮食大数据服务与管理产业国际高端论坛”。此外,学院还与泰国正大集团共建了正大黔菜研发中心,积极筹建黔菜学院泰国分院,同时与菲律宾安蒂格大学等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放办学步伐不断加快。
恪尽天职、勇担使命,70年办学历程,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不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跨越,更以自身鲜活生动的实践,在贵州粮油食品事业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