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册页,学院的每一次重大抉择与改革前行,始终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
1953年,在新中国开始着手“三大改造”、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下,为适应贵州省对粮食人才的需求,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的前身,贵州省粮食干部训练班在贵阳市中华北路应运而生,承担起培训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干部职工的使命,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粮食教育的先河。
此后70年间,学校几易校名、数迁校址,办学历程历尽艰辛——
1954年,贵州省粮食干训班迁至黔灵西路146号办学;1956年,贵州省粮食干部训练班升格为贵州省粮食干部学校,同年校址迁至瑞金南路33号;1958年,贵州省粮食干部学校并入贵州省财经干部学校;1959年,粮食部上海粮食干部学校迁黔支援贵州省粮食干部学校建设,并于次年成立贵州省粮食学校,开启了干训和中专相结合的办学模式;1961年,贵州省粮食学校并入贵州省商业学校;1964年,学校在花溪上板桥复校后,先后更名为贵州省粮食职业学校、贵州省粮食半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贵州省粮食学校,1970年学校停办改厂。1976年,贵州省粮食学校在瑞金南路33号复校。
改革开放后,学校逐渐进入稳步发展期,在办学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1983年,贵州省粮食学校与新建的贵州省粮食干部学校合并;1994年,学校提前应对粮食经济体制改革,更名为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并先后于1997年至1998年间成立了遵义分校、黔南分校和黔东南分校,2002年,学校与贵州省贸易经济技工学校合并;2017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经研究批复,同意在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同年6月,学院主体迁至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桃林路1号办学……
栉风沐雨七十载,一路走来,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初心,不断提升贵州粮食食品行业人才队伍水平,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尤其自2017年升格高职以来,学院坚定不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将人才培养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校70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80%以上成为了贵州粮油食品战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少毕业生成长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或业务技术骨干。
从建校初期教师学员不足百名,到在校师生超过11000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花溪上板桥复校白手起家,师生以干打垒的方式修建校舍宿舍,到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实训基地、科研机构争相落地;从最初单一的粮食行业办学,到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如今的食品职院,在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改革发展的思路,积极谋划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科布局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攀升。
铸大国工匠,育时代新人。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学院现已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领军院校、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先后荣获首批全国重点建设示范性中专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等100多项称号,广大师生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捷报频传,斩获省部级以上荣誉200余项,学院知名度、美誉度,师生满意度、幸福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