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领导重视,多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协调机制。以此推动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全面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指派专人担任毕业班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例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有力地保障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并成立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应征入伍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升学考研领导小组。各小组成员覆盖到学院党政领导、各教研室专任教师、学生科、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按照岗位职责与分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制度,从政策、经费等各方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见习、实习条件,在工作场所、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保证了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全面帮扶。为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精准调研做好就业工作的“三调研”:一是调研每年就业市场形势、二是调研每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三是调研每届毕业生最终就业去向与质量结构,通过查找分析、巩固成绩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同时畅通信息、及时传达。充分利用“24365招聘服务”平台、“家校共建”机制,畅通师生交流渠道,毕业班建有QQ群、微信群、家长联系群,设有班级信息员。通过精准调研和高效沟通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为全体毕业生“一对一”帮扶提供精准数据,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全面拓展。创新思路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为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全面拓宽就业渠道。采取“实习+就业”联动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实习,增加毕业后择业的工作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择业水平和就业能力。近年来每年均有6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单位成功就业,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有机联动。
全面发动。为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充分利用历届校友资源,多渠道创造、增加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就业工作日常化,在平时的工作中和其他机构保持“常来常往”“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走访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拓展了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近些年来的数据显示,多数招聘信息均来源于校友资源,实现了家人互助。
全面服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坚持就业工作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提早摸清学生就业规划,针对有意向考研和入伍的同学开展针对性指导,成立“考研专班”和“应征入伍预征班”。针对考研同学安排设置考研专用教室,成立教师监督和服务小组。考前科学引导学生报考学校,复习中做好监督和生活保障、考后在复试环节做到“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考研升学率。针对意向入伍同学充分利用退役复学及军营中的优秀法医学子资源,多次、反复宣讲国家、贵州省、学校的征兵优惠政策,做到精准动员。并督促引导学生按时训练、科学饮食、规律作息,提升入伍成功率。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本文系2023年省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CXZK23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