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羿 廖昌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强调和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生活和和谐社会的追求,对于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必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和意志,巩固强国建设的思想共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创新,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实践,强调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如“知之不若行之”“知行合一”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新征程上,必须敢于突破、善作善成,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全面深化改革,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映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认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之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保护自然,中华文化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确保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绵延不绝,可谓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密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所指、最终归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遵循唯物主义与“天人合一”的内在一致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美丽中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省高校社科〔2023GZGXRW04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