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兵 史函禹
党的理论创新每向前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对于深化、内化和转化主题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特征
“人民至上”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立场,就是把为人民谋福利当作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可以发现许多关于立场的具体论述,如“群众立场”“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等。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鲜明价值底色,是新时代我们党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本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理念、发展理念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始终体现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其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断是对“为谁执政”这一问题的生动回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强调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也应该由全民共享。
“为人民谋幸福”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的十年里,我们党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解决了人民最关心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安全卫生等问题。十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可喜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懈奋斗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生动展现。
人民性深刻体现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的具体内涵中
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坚持原原本本读原著,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字里行间体会它的人民性特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又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坚持在实践中站稳人民立场,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把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的能力,不断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人民力量。
用好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智慧。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百年来历经沧桑却风华正茂的宝贵经验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兴党强党的行动指南。增强兴党强党本领,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服务人民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群众的诉求,在解决问题时有的放矢,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转识成智”。
彰显我们党造福人民的实践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强党才能强国,只有不断增强兴党本领,强国建设本领才能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愈加复杂,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化理论学习中提高本领,以确保能有效应对复兴路上的各种挑战。要注重培养党员干部服务群众、造福人民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也要增强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能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夯实我们党的群众基础。
人民性生动体现在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具体实践中
生动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该体现和落实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实践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中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
生动体现在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围绕“以学促干”提出实践要求,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党员干部要认真反思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危险思想,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不务虚功、不慕虚名,坚持为官一方就造福一方,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坚持创造经得起历史、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实绩。
生动体现在坚持人民是否满意的评判标准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以学促干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结果好坏的评价标准是人民是否满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工作,并且始终以人民满不满意、赞不赞成、答不答应作为检验标准。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