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煜妤
“8年没回老家,竟然找不到方向了!”近日,嫁到省外的田小玲回到娘家思南县邵家桥镇三角坝村,看到至县城宽阔的双向四车道、拔地而起的楼房、川流不息的热闹景象,惊叹不已,对于土生土长的老家,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8年前,乌江中下游西岸的三角坝村,种满了庄稼,去集镇赶集得靠渡船。如今,村子里有朝气蓬勃的教育园区,对岸是热气蒸腾的工业园区,两岸间还架起乌江新一桥,贯通教育园区与邵家桥集镇,告别了过去的山水阻隔。
近年来,邵家桥镇作为思南县规划打造的城南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城镇环境,已建成工业园区、教育园区、农业园区,正成为乌江岸边一颗新明珠。
惊叹家乡的变化,田小玲决定去邵家桥集镇、乡村以及工业、教育园区转一转。
书声琅琅入乡村
“扬林妹,你不是在镇上带孩子读书吗?”三角坝村,思南中学大门口,田小玲见到娘家弟妹廖扬林正走出校门。
廖扬林的娘家在思南县双塘街道高家洞村,前些年嫁到三角坝村。过去,孩子要到集镇上幼儿园,她每天要坐渡船来回接送,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安全,她只得长期居住在娘家陪孩子上学。“现在县教育园区就在咱们村,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廖扬林说。
思南中学是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培育了一代代人才。2015年,思南县将思南中学整体搬迁到三角坝村,并以该校为龙头打造思南教育园区。
“为什么要迁到咱们村?”田小玲好奇地问。“咱们村文脉旺得很,曾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廖扬林说,如今,三角坝村每年都有不少农家娃考上大学。
田小玲惊喜地发现占地425亩的思南中学校园里,书声琅琅,环境清幽。昔日人烟稀少的江边已变成朝气蓬勃的现代教育园区。
“教育园区聚集了8000余人,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廖扬林家作为教育园区的拆迁户,获征地补偿,她自己还成了思南中学的图书管理员,每月收入3000元。
教育园区聚集的人气也让三角坝村形成了以教育为核心的餐饮、交通、租房等产业链。县政府为拆迁村民集中修建375套安置房,其中275套出租给陪读家长居住。有的村民成了园区学校的职工,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从幼儿园上到高中。
“我们正利用已有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城镇现代化进程。”邵家桥镇党委书记李书军介绍,该镇境内已有2所高中、2所初中、5所小学、7所幼儿园。
盘活资源兴百业
跨过乌江新一桥,田小玲走进了对面的工业园区。
在巨鼎石材厂,有的工人正忙着切割刚从矿山运来的大石料,有的根据订单打蜡抛光。石材厂库,一组组加工好的大理石板即将发货。
“以前邵家桥镇没有企业工厂,石漠化土地居多,务农收益少,村民多外出务工。”车间工人吴开军说,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收入8000元。
邵家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昌余说,过去,多石的耕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拦路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速,以及距县城较近的区位优势,石材成了当地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邵家桥镇距思南县城15公里,思剑高速、思石公路、思林电站进场公路贯穿全境,乌江思南港大大降低了石材运输成本。
贵州巨鼎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星云说,“邵家桥镇及周边邻近乡镇的石材资源丰富、密度高质量好,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公司已投产15条生产线,年产值可达10亿元。”
依托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西南水泥厂、南朔包装厂、汉信商砼纷纷落户邵家桥镇,全镇工业初具规模,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在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该镇还培育了21家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花椒、柚子、葡萄、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并以休闲观光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江边小镇商味浓
“老板娘是浙江的?”走进邵家桥集镇绿谷超市,老板娘梁天虹正为排着长队的顾客结账,田小玲对浙江人选择到家乡小镇创业感到新奇。
“邵家桥人流大,生意好做。”来自浙江丽水的客商梁天虹说,2015年,她考察铜仁各个乡镇后,看准了邵家桥集镇商贸繁荣,便租房开了集镇上最早的超市,占地400平方米,两年就收回成本。
邵家桥镇毗邻县城,由于农耕地少,当地群众多选择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且地处乌江流域,人流量较大,自古商贸兴盛,邻近的塘头、兴隆、孙家坝等乡镇群众均到邵家桥赶集。
“繁荣集镇商贸不但方便群众,还能带动就业增收。”李书军说,近年来,该镇着力提升集镇品位、完善集镇功能,规划新建了两条街道,全面改造集镇风貌,统一规划农贸市场,覆盖了邮局、卫生院、商场、超市、餐饮等多个行业,吸引各类个体工商户500多家,集镇的整体商贸环境显著改善。
绿谷超市的导购员涂小凤一家就是从天桥乡迁居到邵家桥的。她说:“住在邵家桥,就业就学都方便。”
强农、重工、活商、兴教,如今的邵家桥,正加速打造生态移民街、文化休闲街,推进乌江两岸不断扩大集镇发展规模,为乌江中下游明珠思南再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