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锰渣处理是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传统填埋方式占地多、渗漏风险不可控,给周边生态带来风险隐患。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探索创新,电解锰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运营开辟了锰污染治理“新轨道”,对全国整个锰行业的锰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贵州省松桃自治县、湖南省花垣县与重庆市秀山自治县交界地带是我国锰矿储藏量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称为中国“锰三角”。而松桃拥有全国乃至亚洲储量最大的碳酸锰矿资源,已探明锰矿储量约7.4亿吨,约占全国锰矿资源的38%,远景储量达10亿吨以上,新探明4宗亿吨以上的大型锰矿矿床。
曾经,“锰三角”因无序开采矿山和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解决锰污染治理,坚持“富矿精开”,推动锰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锰三角”面临的最大课题。
停产关闭退出、整合转型升级……近年来,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力度越来越大。铜仁先后出台《铜仁市电解锰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铜仁市锰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0年)》《铜仁市2022年度锰污染治理和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科学施策推进锰污染综合治理,并对辖区10家涉锰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治理方式,淘汰关闭一批,停产整合一批,升级改造一批。
作为松桃最大的民营锰矿企业,松桃三和锰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大刀阔斧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建设自动化生产线,采用无铬钝化全新技术,全国首创电解槽悬空管道……实现粉尘不外露,溶液不外排,废水百分之百回收,降成本、降能耗,电解锰成品纯度更高、更优质,成功绿色转型发展。
如今,公司年产电解金属锰5万吨,年产下游产品金属锰锭和低碳锰铁合计2万吨,金属锰球2万吨,年产值合计8亿元。
以技术赋能,一手抓锰渣污染综合整治,一手抓锰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电解锰产业生产更清洁,锰渣变废为宝,污水处理有成效。
进水锰浓度1.369mg/L,出水锰浓度0.007mg/L……9月25日上午8点04分47秒,松桃九龙湖综合治理工程运行站站长刘海海记录实时检测仪器的数据。
“通过移动式多点位分层取样抽水泵抽取污水体,经过自动化调节池,智能化的除锰系统、脱氨氮系统、除淤辅助系统等工序处理,污水就成功‘去污’了。目前1吨污水处理成本只需1块钱。”刘海海介绍,经过综合治理,库区下游水体总锰浓度从原来281mg/L,降低至3.2mg/L以下。
控源头、堵通道、除污染。松桃力抓九龙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周边防渗墙+止水帷幕”治理工艺和IFAS技术治理,建成日处理2000立方米除锰除氨氮自动化运行系统,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反馈九龙湖水质及水生态良好,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铜仁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铜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锰污染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深入抓好问题整改,加强联防联治,黔湘渝三地共同签署《“锰三角”跨区域环境资源执法司法保护协作联动机制》,坚决打赢锰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牢守好生态底线。同时,充分发挥锰矿资源独特优势,坚持“富矿精开”,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借助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环科院、中国锰技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研专家团队力量,助力锰污染治理与锰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引进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建设全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全国锰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奋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全力推进锰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