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时评

民族迁徙与族际交流是贵州历史文化构建的主要成因

——对贵州历史文化成因再探之三

贵州是人类远古文明的摇篮之一。在今贵州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300余处。几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在贵州都可以找到代表。从史前时代起,古人类之间便通过迁徙等方式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水城硝灰洞人创造的“锐棱砸击法”,展示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点,而它在东南亚也有类似发现。古DNA研究成果显示,距今1.1万年前的惠水清水苑大洞人,存在着东南亚现代人中才能见到的线粒体DNA上的某种单倍群突变。说明距今2.2万年前,中国南方古人类与东南亚古人类已经有了遗传学上的交流。

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地区历史文化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它不仅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更因各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和历史,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古“濮”人是贵州高原的主要居民,先秦时主要分布于今重庆与四川南部、贵州、云南等地,因“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今贵州省的仡佬族即属古濮人后裔。

秦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派唐蒙通夜郎,约为置吏,从而打破了西南夷的封闭状态。之后的“募豪民,填南夷”,从四川迁入一批豪族大姓。这些大姓分布在贵州境内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成为第一批迁入贵州的汉族移民。主要有龙、傅、董、尹、谢等大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州境内出现了几次少数民族大的迁徙。除中原汉族因避难大量南迁外,僚人迁徙规模最大。此外,包括大部分苗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因封建统治者一再征剿,被迫向西向南流徙。其中一部分深入到今贵州境内的黔东北、黔东南一带定居下来。与此同时,百越民族也逐渐从南面的两广北迁,分布在今黔桂两省区的毗邻地区,以后逐渐北上,分化为布依、侗、水等民族。而一部分彝族先民则从滇东北逐渐东迁,定居在今贵州西部地区。于是,贵州成了南方古代四大族系的交汇地。

唐宋以后,随着古代族群向单一民族的演进,贵州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日益频繁,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逐渐形成。但在明清以前,贵州境内居民主要仍是少数民族。即所谓“夷多汉少”。

明初的“调北征南”,导致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贵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屯军及其家属。清代的“改土归流”,统一行政建制,使大批汉族官吏、地主、商贩、工匠接踵而至。此后,汉族人口逐渐超过少数民族。

民族迁徙与族际交流是贵州历史文化构建的主要成因。尽管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始终采取压迫与同化政策,但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经过和谐、包容历史文化的长期浸润,贵州各民族反而通过族际间的交往与交流,构建出了各民族既维系着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又在共同的家园过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社会生活。屯堡文化延续600余年,正是这种和谐共生文化的最好证明。各民族的和谐关系成了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并不断丰富着以山地为主要特色的多彩贵州历史文化。

扫码读“读方志 行贵州”栏目稿件

--> 2023-09-22 ——对贵州历史文化成因再探之三 时评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5071.html 1 民族迁徙与族际交流是贵州历史文化构建的主要成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