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深入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五个维度展开全面深入的阐释,为我们准确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也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义提供了重要参照。“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成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树立了正确处理外来文明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典范。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经由“结合”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从遥远的异国他乡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沉睡的基因,进而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既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现代。作为“第二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种双向互动、双向成就的生动体现。“第二个结合”绝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最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在这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传承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就能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未来。“第二个结合”将原来隐含在“第一个结合”中的内涵显性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原来的自发自在状态转变为自觉自为状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地位再次凸显出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备无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此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来。“第二个结合”再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割不断的关联,特别是充分肯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
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备的特有意识,文化主体性是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是本民族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往交流中体现出的主动作为的文化意识。今天的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不仅体现在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之中,也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第二个结合”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种高度的自觉和坚定的自信,有一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历史性存在”转变为“现实存在”的历史主动。而这种自信心、自觉性、主动性必将使中华文化行稳致远,产生更加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必将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树立了正确处理外来文明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典范。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指导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二个结合”让作为外来文明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本土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各自的升华和超越。“第二个结合”内蕴着中国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第二个结合”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正确处理外来文明和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CKS055〕、高校项目〔21SZYB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