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翅水玉簪。
↓小叶兜兰。
←金线兰。
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条游览步道,是缓冲区唯一一条科考便道,也是穿越喀斯特森林的要道。短短1.1公里,共有998级台阶。
998级台阶,修建于2003年,距今正好20年。茂兰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再到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一路披荆斩棘。
保护一小步,发展一大步。生态“优等生”茂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条路,也成为贵州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金秋时节,记者穿越这条“绿宝石”上的路,找寻茂兰“生态密码”。“绿宝石”在哪儿?喀斯特森林什么最“稀奇”?998级台阶如何实现穿越?
请听这条“会说话”的路回答。
声音响亮:发出保护“最强音”
9月的茂兰,高山流云,青草黄花,暗香浮动。
从荔波县城出发,车行半小时,便来到一处名叫“凉水井”的地方。998级台阶路的起点,就隐藏在山脚。
说是“路”,却和想象中不同。入口处,杂草遍布,丁点不见“路”的影子。
“小心有蛇!”荔波县委常委、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登利经验丰富,捡起一根枯枝,四处敲打。记者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白萍紧随其后,一行人鱼贯而入。
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
“2003年,修这条路,就是为了申遗。”余登利说,20年来,大量的珍贵资料,通过这条路,被带出大山,走向全世界。
巧的是,贵州从2003年启动申遗工作至今,正好也是20年。两个20年重合,这条路与贵州申遗风雨同舟。
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条“会说话”的路,声音响亮,不断发出保护“最强音”。
“哪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都有可能是濒危珍稀植物。”余登利说,当初为了选址,他们反复勘察,执行最严格的“绿宝石”保护令。
“绿宝石”在哪儿?
翻开世界地图,这条路,位于北纬25度。沿同纬度环视,你会发现,除了海洋、城市和沙漠外,只有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联合国专家把这里誉为“世界同纬度上最后一块绿宝石”,这块“绿宝石”,就在贵州荔波。
“那时,几乎天天都泡在这条路上,闭着眼睛都能走。”余登利全程参与了荔波申遗工作。他说,为了擦亮这块“绿宝石”,荔波各族人民做出了很大努力,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拆除了4座水电站、3家宾馆饭店和一些民房。
2007年,这条路所在的茂兰和大小七孔,打包申遗成功。荔波,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条艰辛的申遗路。
为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条“会说话”的路,步履铿锵。每走一步,都有节奏。
善于表达:每一步都有故事
沿着山路,走进茂兰喀斯特森林,记者立刻被漫山遍野的树、草、石媚惑得不知看哪儿才好。经过亿万年形成的喀斯特地貌,雕塑出与众不同的绝美奇观。
喀斯特森林什么最“稀奇”?如果没有“先行者”在这条路上探秘,你可能永远不知道。
熊康宁、肖时珍、冉景丞、陈会明、严令斌……这条路上,留下许多专家学者艰辛探索的足迹,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有些人还取得了国际声誉。
被更多人看见,也被更多人珍爱。他们的努力功不可没。
这是一条陡峭的上坡路。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喀斯特与石漠化几乎是同一概念。然而,茂兰这里却没有荒芜,发育成同纬度面积最大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泥土,少有阳光,只有石和水。如此艰难险境,却生长出原始森林。”余登利一边介绍,一边拿出小刀,就地取材,给记者制作“登山手杖”。
往上看,岩石上,被树根盘根错节地捆绑着、撕扯着,欲裂未裂。树枝又细又长,树冠则像鹰,潇洒展翅。
往下看,石缝里,冒出许多不知名的草,根茎细得像头发。一草一木,都在顽强拼搏着,推不倒,也压不垮。
突然,一棵倒塌的巨树,横卧在台阶上,挡住了去路。一行人只能翻越这棵枯死的巨树继续往上爬。
“怎么不清理搬走这棵枯树?”记者问,枯枝败叶落满一路,就连护栏也爬满地衣,有点煞风景。
“一鲸落,万物生。”工作人员白萍认真地说,大自然能量守恒定律,“不要小瞧了这些枯枝败叶,经过长年发酵,形成腐殖土,透水透气,和这里是绝配。”
这是一条神奇的探索路。
白萍走得最慢,“95后”的她,看什么都“稀奇”,总是被一些不知名的动植物“牵绊”,拿着相机拍个不停。
“快看,这个好像是新物种。”白萍边拍边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取了标本,小心地放进口袋。
走在前面的余登利回头瞄了一眼,“宽翅水玉簪,上个星期就有人发现过了。”
“它真的好美!”白萍兴奋地拿着相机向大家展示。
记者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宽翅水玉簪,细得像根针,花小得像颗米,似乎要用显微镜才看得清。
“哎哟!被蜇了,没事没事!”余登利镇定地说,立马掏出急救包消毒,“有一年,陈会明和我在这条路上勘测,他被毒蜂蜇,差点丢了命,就多亏急救包里有蛇药。现在,陈会明成了有名的蛛型专家,成果丰硕。”
998级台阶上,有了这群善于表达的人,让这条“会说话”的路,不再神秘。每走一步,都有故事。
语调独特:神奇还在延续
“好花红哎,好花红哟,好花生在刺梨蓬哎,哪朵向阳哪朵红哎……”
徒步登上998级台阶,一行人的喜悦溢于言表。余登利哼起当地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歌声在山谷回荡。
这是一条甜蜜的幸福路。
“咕咕……”森林深处传来鸟叫声。“这是白鹇,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萍说。
“是那个‘林中仙子’白鹇?”
“就是它!”
一时间,鸟叫声、蝉鸣声与人们的歌声、笑声交织,声声悦耳,仿佛一首人与自然的“协奏曲”。
站在观景台远眺,最美的锥状峰丛尽收眼底,像波浪一样,绵延不尽。一种“会当凌绝顶”的自信油然而生。
这是一条神奇的保护路。
“仅在这条1公里长的上山路上,目前发现的新物种就有5种以上。”余登利一边走,一边仔细地指给记者看。
“你看,这是岩生鼠尾草,茂兰特有种。”
“这是荔波鹅耳枥,也是特有种。”
“这是茂兰马兰,那是荔波棘节花。”
“这个最珍稀,小叶兜兰,国家一级濒危植物。”
…………
998级台阶,石头铺,石头砌。短短1.1公里,遍地是宝。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美学价值,被这条“会说话”的路一一展示出来。
这是一条智慧路。
每遇到一个物种,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就能知道它的生物学特征和保护级别,沿途还布设有红外线监控。余登利说,喀斯特森林脆弱而独特,一旦破坏就不复存在。
“这里的植物普遍偏小,树干细,不同于全部是参天大树的原始森林。”余登利用手在腰间比划,1.3米正好齐腰高,一般从这里测量树龄,直径20厘米,就是百年老树。
按这个标准目测,记者发现这条路上,随处可见直径20厘米以上的树。从一棵树到一座山,都在向上生长中追求新的高度。
下山时,遇到保护区高工陈正仁带着团队上山科考,监测半山腰的新发现——金线兰。
金线兰,藏在树下,叶片椭圆,仅比指甲盖大一点,呈暗紫色,脉络金黄。“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名贵中药材,价格不菲。”
离开时,工作人员随手捡了片落叶,小心地将金线兰盖住,像撑开的一把小伞。
998级台阶,如何实现穿越?这条“会说话”的路,也许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