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守护一方山水 筑牢生态屏障

—来自贵州的水土治理报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双硐村,数十名村民正在坡耕地间耕种劳作。四周是成片的蔬菜基地和中药材基地,绿油油的幼苗长势喜人。

坡耕地“复绿”,是天龙镇落实流域水土保持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成果。“原先荒废的土地上种上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还有指定的工厂来收,不愁没有销路。”谈起近几年耕种的变化,村民汪兴掩饰不住喜悦。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境内岩溶分布广泛,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石多土少,石漠化严重,易受侵蚀,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近年来,贵州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为抓手推动自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以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夯实基础工作,全省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实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逐年提升。

定规划 压责任

步入位于平坝区天龙镇的贵州省迈奇农科发展有限公司,“在希望的田野上”几个大字让人感受到企业强烈的发展信心。

“原来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植被,一下暴雨,泥沙就顺流而下,根本没有办法耕种。后来全区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坡耕地明显改善,基础配套落实到位,我们就来到这里发展中药材产业。”来自浙江台州的元永正,正是招商引资进入天龙镇的企业代表之一。

通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合理布设,当地形成了立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耕地蓄水、保土能力增强。

受益于生态综合治理,位于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区的龙里县湾滩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和“全域旅游”发展重要节点。而在治理前,当地洪水造成泥沙入河严重,农村生活用水及农药残留直排入河较为严重。

龙里县水利部门通过排查调研,大力实施“以水为脉、以农为底、以旅促产”主导发展策略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今天的湾滩河,林草覆盖率达到69%,流域治理度提升至85%,荣获2022年国家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示范建设项目。

激活一池水,改变一片山。平坝和龙里的治理成果,正是贵州水土保持久久为功的缩影。目前,我省已制定《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贵州省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工作规则》《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明确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职责和目标任务,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

建机制 增功能

“以前这里的生态环境不好。现在,山变绿了,空气清新,好多人来这里休闲旅游,我们在这里务工,收入稳定。”在织金县桂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务工人员胡艳说。

桂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织金县城南郊,属该县桂花小流域,处于桂花至凤凰山片区。为遏制水土流失,织金县把桂花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引入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建设,发展茶产业,在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同时形成了示范效应,实现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万亩。

“公司发展茶产业,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群众增收,提升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扬说。

毕节市全面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通过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种草、修建梯田、实施保土耕作和封禁治理等系列举措,治理水土流失7.5万余平方公里。

建机制,强动能。我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贵州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工作实施办法》《贵州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积极推行“以奖代补”试点建设,撬动1.1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建立“竞争立项”机制,将省农业特色产业等重要工作作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评分指标,提高治理成效。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省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高标准农田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1.98万平方公里。

重科技 提效能

“贵州在全国率先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监管全域覆盖,被列为全国智慧水利优秀应用案例示范项目,并纳入了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喻兴铸说。

科技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有力抓手。贵州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现已建成省水土保持大数据系统,将3.2万余个项目数据资源整合入库,实现水土保持监管、监测、治理、考核等应用。加强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监管全域覆盖,完成监管扰动图斑3.7万个,认定、查处违法违规项目1.4万余个,有效解决监管盲区、违法违规信息不精准等问题。

“每年5至9月雨量集中,我们这里水土流失很严重。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土壤侵蚀模数已由2014年每平方公里1000多吨下降到2022年的500吨以下。”松桃自治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石忠云介绍,截至目前,松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平方公里,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等产业7.26万亩,小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2.45%,出口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水质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石漠化治理、高标准农田等生态建设项目中,完成投资301.9亿元,通过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状况持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较峰值时期减少3.1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到74.03%。

今天的贵州,踏着系统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稳健步伐,奋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构筑一道道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 2023-09-18 —来自贵州的水土治理报告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4631.html 1 守护一方山水 筑牢生态屏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