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强调进一步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减负增效。然而,各地在持续推进村级减负的过程中,虚假减负、减负变加压、“昙花式”减负等问题屡见不鲜。要根治这些“顽疾”,必须下狠手打好“三针”。
打好“避雷针”,增强减负实效。村级减负本意是让村干部从千头万绪的事务中脱出身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为民服务。然而,有的部门却频踩“雷区”,将村级减负简单异化为摘下牌子、收起制度。村(社区)为“兼顾”村级减负和其他部门的阵地建设要求,只能将某些牌子和制度摘了又挂,挂起又摘,反而增加村级负担,使村级减负成效大打折扣。各地要认真把握村级减负的“精髓”,找准“病根”,出真招,用良药,求实效。
打好“减肥针”,减轻村级负担。村(社区)是连接基层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对上要承接各项村级事务,对下要服务好群众,加之人手较少,村(社区)“臃肿难行”、不堪重负。要改变这种现状,须“对症下药”,精准“减肥”,去掉过多的“脂肪”,挤掉无用的“水分”,切实明确党政群机构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范围,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松绑减负。
打好“预防针”,建立长效机制。村级减负不能做一时,或将其作为安慰村干部的“权宜之计”。关键要在“常”“长”上下功夫,建立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分流机制、重“绩”不重“痕”、留“心”不留“迹”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村级组织负担常态化监管机制等长效机制,有效防止“旧疾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