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垃圾分类作为新的文明时尚,不仅在各大城市蔚然成风,也正悄然融入乡村,成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的“密钥”。在雷山县,这种“新时尚”就进入到了丹江镇白岩村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没吃完的饭菜属于厨余物,要放厨余垃圾箱里;废纸废铁属于可回收物,要放可回收垃圾桶里。”近日,在白岩村游客服务中心门前,相关工作人员正在为村民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告诉大家如何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并挨个发放分类垃圾桶,引导村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
“以前我们也有简单的垃圾分类习惯,但是分得没那么仔细。”村民宋庭芬说,“现在,村里给我们发放了垃圾桶,有害垃圾也有专门的垃圾桶了,非常实用!”
白岩村位于雷山县东南部,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村里因地制宜建起民宿,发展生态旅游,村民们端上了旅游饭碗,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得以发展壮大。为持续释放旅游红利,今年8月,白岩村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开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分流试点工作,掀起垃圾分类新时尚。
据悉,白岩村的垃圾分类分流试点工作是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村合作社的协同配合下,以“农户分类分流”+“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合作社积分奖励”的模式推行。
“我们村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延续性的,而且是长期的。接下来,我们还将进入到村民家中去评分,把农户落实垃圾分类效果纳入我们的积分制管理制度。希望通过积分奖励,进一步激发村民的主动参与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让‘新时尚’变为‘新日常’,让垃圾分类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生活理念在咱们村落地生根。”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百美村庄项目部负责人吴显忠说。
(李金莲 吴兴雪 刘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