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岑巩县3.8万亩制种水稻迎来丰收,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在思旸镇磨寨村水稻制种基地,蓝天白云与阡陌纵横的稻田交相辉映,制种水稻粒粒饱满,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三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鸣声,切割、脱粒、粉碎稻杆等收割工序一气呵成。农户配合收割机,有序地进行装袋、装车工作。
磨寨村水稻制种基地总面积达1200亩,是岑巩县制种水稻核心产区之一。今年,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制种大户”的订单产业发展模式,全部种植“又香优”制种水稻品种。
种植大户姚涛介绍,今年,水稻收割全部采用机器,一亩地10多分钟即可完成,成本比以前降低一半。“令人高兴的是,收割的水稻种子可以直接运到烘干点去烘干,省时省力又省心。”姚涛说。
姚涛所说的烘干点就是邻近基地的周坪种子加工服务中心,两地相隔不过1公里。
该中心现有大小烘干设备14台,送到这里的稻谷经过24至26个小时的烘干后,干燥程度即可达到归仓标准。设备每批次共可烘干稻谷9.4万斤。
姚涛介绍,种植户最担心的就是种子收割后的晾晒问题,特别是“又香优”品种,收割后要在3小时内晾晒,否则容易发芽生秧,影响种子质量。“现在基地周边就有烘干点,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姚涛说。
据悉,为补齐烘干环节短板,确保收获种子就地及时烘干,制种农户就地交售种子,岑巩县先后在思旸、注溪、龙田等9个制种乡镇建设了11个集种子精选、烘干、收储、转运为一体的产地种子生产服务中心。
“这些服务中心共有烘干机105台,每天可烘干种子500余吨。现在,制种农户只需将收割的种子就近交到加工服务中心,由中心统一烘干、机选、包装就行,彻底改变了过去看天气晾晒的状况,确保了种子质量安全。”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岑巩县发展水稻制种已有47年历史。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该县将水稻制种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今年全县预计生产产量达830万公斤,主要供应长江中上游地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