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在乡村振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

舒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2021年8月2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于《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文中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此为根本保证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坚定的思想基础。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符号而展开的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利用好乡村特色文化符号、节日民俗活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等宝库,大力进行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构建富有时代魅力的文化载体,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物质基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需要56个民族共同砥砺奋进,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因地制宜,实施符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各族人民充分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经济红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 2023-09-06 —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3586.html 1 在乡村振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