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搬到新家,老郭有了新爱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8月22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这天,59岁的郭选祥起早做足准备,除了同往常一样,引导游客参观箫笛博物馆,老郭还打算用箫笛吹几首曲子,迎接八方宾朋。

老郭是玉屏自治县田坪镇移民新街的搬迁群众。玉屏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在老郭新家附近侗乡风情园景区箫笛博物馆内,不定期有箫笛吹奏表演培训。老郭有底子,搬到这里后从开始学习独立演奏,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熟练了。如今,吹奏箫笛成了他的新爱好,他最喜欢的曲目是《春天的故事》和《好日子》。

每当有游客来,老郭都会到箫笛博物馆吹上几曲。老郭说:“心无杂念,演奏箫笛才能发出优美的器乐声。”

这一切在2017年以前,还不可想象。郭选祥的老家在田坪镇塘合村,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前,这个小侗寨在武陵深处的群山之间,山多田少,土地贫瘠。

郭选祥说,当时村民依山零星而居,山上的日子漫长且忙碌,一家人竭尽全力地劳动,地里一年四季就只能长点水稻,打小就听乡亲们说“只有下了山、人生才会走上坡路”。

山里的收成“糊”不住一家人的日子,不少村民放下农具,奔赴大城市务工,家乡日渐变得孤寂。为了挣两个孩子读书和生活的开支,郭选祥也不得不离开土地,跑起了运输。

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017年7月,田坪镇20个行政村的361户1716人,相继搬到了田坪镇移民新街。在新地方,就学、就医都方便了,和大多数离开土地的搬迁群众一样,在就业上,郭选祥犯了愁。

近年来,铜仁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近30万人,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总体思路,按照“巩固成果、促进发展、守住底线”要求,在就业保障上发力,筑牢搬迁群众“乐业梦”。

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服务工作十条措施》《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失业监测预警工作方案》《铜仁市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三年工作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在安置点搭建就业服务中心,共同破解稳住、融入等难题,携手助推“新市民”稳定增收。该市还创新就业模式,对出现零就业家庭的,3天内开展就业帮扶,5天内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对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劳动力开展1次职业介绍、推荐3个就业岗位、组织1次技能培训,以“131”就业帮扶模式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

此外,铜仁结合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等领域人力资源需求,在安置区社区环卫、保安、公共设施管护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并积极利用东西部协作有利优势,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建立劳务输送机制,采取“点对点、一站式”服务方式助力搬迁群众就业。同时对全市203个就业车间(基地)进行检查和清理,指导开展订单招商,活产业、促就业。

数据显示,铜仁市目前有搬迁劳动力62877户151396人,已就业62877户143420人,就业率达94.73%,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2.28人以上。

通过培训,包括郭选祥在内的100余名搬迁群众,成为玉屏侗乡风情园景区的工作人员。“从家里过来上班只需要两分钟,每月还可以休息4天。”郭选祥说。

就业有了保障,搬迁群众也开始有了其他的追求。郭选祥说,箫笛这事,以前干农活没时间琢磨,现在新家新业,终于有条件搞搞自己的业余爱好了。“谁能想到,我们山里人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夕阳西下,承载着梦想的箫笛声又在耳边传来,在侗乡风情园景区的上空飘扬、回荡……

--> 2023-09-05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3500.html 1 搬到新家,老郭有了新爱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