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融媒体中心 罗国梅 彭茂乾
“王真华我认识,以前跑货车经常遇到他在给公路做养护。那时看到他们,感觉跑车都安心。”
“好多年了,还记得他开拖拉机帮我拖谷子。”
…………
在锦屏县,曾经跑过车的司机或住在公路沿线年纪稍长的群众,对王真华的印象都很深。
王真华的父亲就是一名公路养护工人。受父亲影响,1991年,18岁的王真华从父亲手里接过公路养护的接力棒,成为天柱公路管理段的一名一线养护工人。
过去,公路养护又脏又累,住在偏远的道班,回家难,顾家更难,只有养护工人的子女愿意继续干这份差事。
“尤其是从天柱调到锦屏工作以后,回家难的体会更深刻。”王真华感慨道。
由于锦屏县没有设置公路管理段,一直以来,锦屏县境内的多条公路都是由天柱公路管理段负责。从此,王真华每天辗转在锦屏的各条公路上。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修补坑槽、清扫路面、修剪路边杂草等全靠人力,条件异常艰苦。锦屏县境内有G242、S312、S505等多条国省道,连接起锦屏全县的交通网络,公路安全畅通的保障压力不小。
“当时锦屏有铜鼓、敦寨等6个道班,每个道班都有10多个养护工人。我在铜鼓时,铜鼓至敦寨路段,由于车辆碾压,路面容易形成两侧及中间淤泥堆积,需要及时清理保持路面平整。一天干下来满身灰尘,只能看到两个眼睛。”王真华回忆道。
以道班为家,以养路为业。公路养护工人每天耐心地在公路上巡视,也渐渐与公路沿线的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道班生活艰苦,周边的群众都看在眼里,常常会给我们送些吃的用的。农忙时节,只要有空,我们也会到田间地头帮当地群众做农活。来往多了,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王真华表示,工作原因很少回家,反而和公路沿线群众在一起的时间更多。
随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养护公路实现了机械化,道班退出公路发展历史,公路养护工人不再吃住都在道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公路环境也向“畅安舒美绿”转变。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锦屏境内150多公里的公路沿线上,“有我们填上的路坑,有亲手种在路旁的夹竹桃,也有与我们在路上互相帮助过的亲人们。”王真华说。
如今,公路养护工作逐渐交给养护企业打理,或许以后公路养护会变成机械作业,但对王真华来说,不变的是每天在公路上巡视,是许多像他一样的公路养护工一辈子的热爱与坚守。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我工作30多年了,看着养护过的公路从县道变成国道,锦屏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打心里觉得高兴。”王真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