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益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是贵州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的具体举措,是实现我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发展新能源产业意义重大。
目前,贵州省正加快构建“一核两区”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将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
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做大做强。一是支持企业抢抓新能源材料产业市场机遇,围绕锰、磷资源高效利用延伸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协作,推进补链延链强链,助力构建上中下游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集中力量抓好新型功能材料首位产业,进一步优化布局、狠抓项目,努力把铜仁等地打造成全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聚集基地。二是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尽快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抓招商引资,围绕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搭建绿色产业招商合作交流平台,开展绿色产业招商引资活动,引进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围绕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优化以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两大磷化工产业基地为核心,包括铜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集区和“黔西南—六盘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集区在内的“一核两区”布局,加大重点园区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已建成项目加快释放产能。
加快实施大型风电、光伏、电化学储能蓄能项目。一是推进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开发能力强、项目推进快的企业整合其他项目。鼓励资源要素优先向大型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鼓励一家或多家企业联合规划开发百万千瓦以上风电光伏基地,通过项目集中汇流、共建送出通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继续支持企业开展工业园“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试点建设。二是利用大型水电、煤电通道富余容量发展水风光、火风光一体化项目,积极推进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光伏+农业种植养殖、光伏+石漠化发展,推进新能源项目综合利用。支持石漠化区域、旧矿区、采空区等开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益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三是积极推进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近年来贵州风电、光电持续大规模接入电网。加快储能电站建设,将使间歇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得以广泛、有效利用,对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抓紧制定我省新型储能规划编制、电价机制和管理办法,以推进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规范项目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快推动相关政策机制出台,强化政策落地,为新型储能发展拓展空间、疏导成本、稳定预期。
加快推进地热能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有序发展氢能。一是进一步提高全省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地热能资源满足条件下,新建、改建、扩建等建筑优先使用地热能供暖(制冷)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地质勘查、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经验,探索适合省内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商业模式并在全省推广。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参与省内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加快形成完整的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上、中、下游产业链体系。二是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继续在城镇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我省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在环评过程中做好指导服务,对符合相关规划和环境准入要求的项目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环评审批进度,助推产业发展。三是探索推进氢能试点建设应用。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工业发展实际,以六盘水市焦炉煤气制氢为依托,开展应用场景示范试点,在积累和完善相关技术、装备、产业基础上,待国家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及运输、储存、应用成本下降后,进行推广利用。
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有关能源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产业。用好贵州生态环保发展等6支基金,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投资,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以及电池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出一批龙头领军企业。二是支持新能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立足自主研发,加强国内国际合作。要抢抓机遇用足用好政策,在开展磷、铝等作为新能源材料利用时,通过科技攻关,解决氟、锂资源经济高效分离的“卡脖子”难题。支持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氢能、储能、风电光伏、智能电网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和新能源设备本地化生产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抓好新型功能材料首位产业,加快引进优强能源央企和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三是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同人才引进并用,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鼓励新能源企业制定实施人才队伍培育和开发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的人才队伍。继续建强博士后平台强化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支持新能源制造企业引进一批带专利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充分发挥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平台载体作用,用好省人社厅每年开展的赴知名高校引才活动,组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新型工业化领域用人单位集中引才。强化领军人才支撑,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四是加大统筹耕地占补指标,加大对新能源项目等产业的要素保障力度,解决落实占补平衡困难。尽快出台农业光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为全省光伏项目用地申报、批准、使用和监管提供政策依据。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