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返乡创业大学生杨刚:

新业态新农活,青春绽放在田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8月20日,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桂林村,杨刚一大早来到了他的稻蛙养殖基地。“这叫黑斑蛙,每亩产量能达到2000多斤,今年产值预计在300多万元。”他一掀起防护网罩,黑斑蛙便在田间欢快地跳跃起来。

手掌粗糙布满老茧,手臂和脸被晒得黝黑,今年30岁的杨刚自己也没想到能够坚持下来。2017年大学毕业后,杨刚获得在深圳工作的机会。2021年,他却决定回村创业。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农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沿河持续加大人才保障力度,从创业服务、就业、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出台政策,鼓励人才走进来、留下来,已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回到村里,“归巢”反哺家乡。

2021年,杨刚回到村里,看到村民杨红江发展的十几亩黑斑蛙养殖,因缺乏销路导致亏损,打算放弃养殖。

在外打拼的杨刚知道,家乡要发展,必定离不开产业。于是,他与两位村民筹集资金120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多方考察、学习种养技术,接手了杨红江的养殖场。

通过商议,他们积极探索“稻蛙共养”模式。“黑斑蛙可以在稻田里除草除虫,减少农药的施用,其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的肥料。”杨刚说。

试验成功后,桂林村党支部以“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将稻蛙养殖规模扩大至101亩,村集体入股到合作社参与经营,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目前基地有3位固定用工,带动临时就业1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20万元。”杨刚成了村里的技术指导员,订购蛙苗、移栽水稻……随处可见他瘦高的身影。

如今,在杨刚的带领和坚持下,村里百余亩“稻蛙共养”已见成效,村民们纷纷感叹:“多亏这个娃儿,村里产业才欣欣向荣。”

--> 2023-08-29 返乡创业大学生杨刚: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2840.html 1 新业态新农活,青春绽放在田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