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省农科院刘清国:

扎根望谟 十年撑起芒果产业一片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时下,望谟县芒果采收进入尾声,刘清国更加忙碌了。他手拿记录本,沿着芒果种植区域,每到一处均仔细询问、详细记录芒果的产量、销售情况,好为接下来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做足调研准备。

刘清国,贵州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贵州热作所”)副研究员,1992年以来,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分配到贵州热作所,先后成功选育出了台农一号、金煌和金凤凰3个品种,和团队一起助力作为全国九个南亚热作省(区)之一的贵州,成功填补上芒果种植产业的空白。

“刚来这里的时候,刘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乡人’,但现在我们都把他当成最信任与最依赖的‘亲人’。”说起刘清国,望谟县油迈瑶族乡纳王村村民岑继南频频点头。

芒果在望谟本属于“舶来品”,此前也有农户散种过,但规模不大、产量也低。多次调研走访后,刘清国发现,望谟县油迈瑶族乡位于低热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维持在22℃,非常适宜种植芒果,加之有芒果种植基础,在与当地农业等部门商议后,刘清国决定在当地推广种植芒果。

可在动员上就碰到了难题,没人愿意拿出自己的土地来做“实验”。为了打消群众疑虑,刘清国决定亲自示范种植,和油迈瑶族乡平卜村的王卜讽达成“协议”,将他家原有产量极低的3亩芒果作为示范基地进行管护。刘清国还时常邀请农户实地参观,讲授施肥、修剪、套袋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流程等技术。

起初,乡亲们都抱着半信半疑态度。然而到了芒果收获季,刘清国管护的芒果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了丰收,王卜讽家的地种植芒果的经济效益是以前种玉米的5倍以上,大家开始觉得这个戴着眼镜、说着普通话的专家是有真本领的,跟着他干有盼头。

刘清国的示范田逐渐变得热闹了,乡亲们一拨接一拨地来,有的要求扩大种植面积;有的请教管护技术;还有的邀请他到山上指导种植。

“要扩大产业面积,群众技术得跟上。让芒果产业真正产生经济效益,农户可以安心种、放心收,‘手把手’教学服务必不可少。”从施肥、修剪和套袋,刘清国都细致地一点一点教大家。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刘清国组织举办芒果栽培技术培训220余期,培训5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通过持之以恒的技术培训,培养50余名本土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2014年,在贵州省委组织部的帮扶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刘清国在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成功建设260亩芒果标准化示范园。2016年,又一个生态芒果标准化示范园在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羊干石组建成。两个芒果标准化示范园均获得农业农村部的认定,成为贵州芒果产业发展的样板。在刘清国的带领下,贵州热作所专家团的“山地芒果新品种鉴选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得贵州省201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望谟县芒果产业种植面积达10.96万亩,挂果面积5.3万亩,产值逾2亿元。望谟芒果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成功注册了“油迈芒果”等商标。

“我还会继续把技术要点传授给种植户,让种植户种得出好果,卖得出好价;也将持续做好芒果新品种选育,选育出更加适应望谟产业发展的好品种,让农户收益更好、产业更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产业支撑。”对于如何进一步助力望谟芒果产业,刘清国早已有了规划。

--> 2023-08-24 贵州省农科院刘清国: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02487.html 1 扎根望谟 十年撑起芒果产业一片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