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一片可以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也是一方可以大有作为的逐梦沃土。
走在凉都的乡村,一栋栋农家小院整洁温馨,一条条公路如丝带般在青山绿水间穿梭,一个个富民产业发展势头红火……
今年以来,六盘水市以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六项行动”为抓手,以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为目标,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壮体”、乡村建设“塑形”、乡村治理“铸魂”。
产业强村“壮体”
初秋的凉都,“丰”景如画。
在六枝特区郎岱镇呈祥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埋头在郁郁葱葱的蔬菜地里,手脚麻利地采摘成熟的黄瓜、茄子等。一旁的产业道上,负责运输蔬菜的三轮车,在田间和基地的车间来回奔波。车间里,工人们娴熟地分拣蔬菜,将其打包好装到大货车上,运往省外。
与此同时,水城区董地街道中坝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排排一尺多长的平菇菌包整齐排列,菌包开口处伸出一簇簇平菇,鲜嫩肥厚,散发出阵阵清香,工人们忙着采收“错时”上市的新鲜平菇。
盘州市盘关镇的刺梨基地,5.6万亩刺梨迎来采收,漫山遍野弥漫着刺梨的清香。盘州市采取“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按照种、产、研、销全链条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刺梨产业基地规模化建设,形成了刺梨全产业链发展。
产业的兴旺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六盘水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念好产业“致富经”,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促进村集体持续增收。
美景绘村“塑形”
今年夏天,六盘水市的乡村旅游掀起热潮。
这段时间,盘州市乌蒙大草原景区脚下的坪地乡小树林社区格外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避暑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他们畅游高山草原,体验多姿多彩的彝族风情,欣赏如诗如画的乡村魅力。
“这里气候凉爽,风景如画,明年我还要来。”已是第二次来到小树林避暑的广西游客乾丽萍告诉记者,居住在民宿的小半个月里,闲暇时她喜欢漫步小树林,看碧绿的高山草原和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
小树林是六盘水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背靠乌蒙大草原景区,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旅游+”,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将其打造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田园示范村。
农村美不美,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感。近年来,六盘水市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各市(区、特区)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人居环境,乡村环境面貌逐步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目前六盘水正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清洁美观、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助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创新治村“铸魂”
“现在办事可比以前方便多了,有时候只要一个电话,很多矛盾纠纷都能现场解决。”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居民夏山强说。
对治理有效的“效”,夏山强这样理解:“遇到困难大家第一时间想到找社区帮忙,在我看来就符合治理有效的标准。”
在百车河社区监控大厅内,大屏幕上各项基础数据分类一览无余,实时监控画面清晰可见,功能板块上各项数据滚动更新。
该镇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N”的方式,以“乡村振兴、便民服务、平安建设”三大主题为核心,将基层党建、产业布局、人口信息等基础数据集成整合,一体搭建“水城守望·蟠龙先锋”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平台。通过平台数据信息交互调取,对群众反映和关心的问题采取“集中受理、逐一研判、统一派单、跟踪督办、限时反馈”的闭环式服务体系,提升了服务效率。
近年来,蟠龙镇在推进乡村治理片区化、数字化、精细化上积极创新,探索建立了“村级党组织(居委会)+片区党组织(片管委)”治理模式,着力破解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难点;搭建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平台,以数字化驱动助力乡村建设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升级;坚持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服务阵地升级改造,让治理能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乡村社会治理有力有效、充满活力。
六盘水市把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全力提升村级组织建设保障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由“管控”向“智控”转变,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