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匡奇燃
“烤枪要离竹根近一点,用火焰的绿焰去烤,不要用黄焰。黄焰烤出来的产品是黑色的,绿焰烤出来的才是金黄色的,金黄色的产品最受欢迎。”近日,在位于普安县楼下镇堵嘎村的贵州竹鉴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张恩硕手把手地向工人传授着烘烤经验。
“别看小小‘马鞭杆’不起眼,做出来的刀叉把、筷子、手提包配件、茶盏等工艺品,可是远销韩国、日本、意大利,供不应求。”张恩硕介绍,“马鞭杆”是一种悬挂在地坎上的竹根,俗称“吊根”。它像竹笋一样应季生长,属可再生资源,因过去常用来赶马而得名。
“畅销得很。比如这一款刀叉把,客户1个月就需要30万支。”张恩硕说,他发现这一商机,还是在2007年。
彼时,张恩硕在浙江一家五金厂打工,闲逛时偶然看到有好几家工厂专门用这种小竹根做工艺品。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东西竟然也能赚钱?我们老家上万亩的竹林资源,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起来干点事情呢?”张恩硕联想到家乡那一片片绿茵茵的竹林,觉得可以有一番作为。
思前想后,他离开五金厂,转到竹艺厂“偷师学艺”。“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很高。”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恩硕沉浸在竹艺厂潜心钻研。
直到去年,张恩硕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与资源。于是,返回家乡普安县楼下镇堵嘎村,与朋友岑金芳、岑云合伙投资开办竹艺加工厂。
“去年4月至10月,我们收购了50多万元的竹根原材料。将竹根晾干后,工厂10月份开始动工。”张恩硕说,他们一边招人,一边开展培训。截至今年6月底,共培训4000多人,最后留下了40多人。
“我们给工人提供吃住,实行计件工资,手脚麻利的1天能拿200多元,慢一点的1天也能拿100多元。”张恩硕说,根据不同岗位,工资高的每月可拿七八千元,低的也有4000元左右。截至目前,公司已发放工人工资40余万元。
张恩硕介绍,目前村民的技术还不够熟练,产品的量还提不上来,客户每月需要30万支的刀叉把,只供得上10万支。
“只要客户需求持续,我们就想方设法去满足。”为了解决产能问题,张恩硕建议之前在这里一起干的员工任金毕,他技术成熟,可以到隔壁的补鲁嘎村开分厂,另一个朋友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人和村开的分厂也已经开业。3个厂“抱团”为客户供货,相信产能问题将迎刃而解。
眼下,堵嘎村万亩竹海绿意盎然。去年收割过竹根的地方,今年又长出了新竹根,又将开启新一轮的竹根收购。随着工人的技艺日渐成熟,张恩硕相信这片绿海会成为大家的“幸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