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杰
8月12日清晨,新蒲新区的湿地公园里,植被茂密、水波荡漾,鸟儿啁啾、空气清新,不少市民沿着平坦的步道散步、锻炼。“湿地公园不仅生态环境好,还配置有健身器材和步道。每天来这里走走,对身心都有益。”家住新蒲新区日月新城小区的居民叶浩告诉记者。
新蒲新区湿地公园于2014年6月建成开园,占地面积约2505亩,水体面积约495亩,是遵义市首座大型湿地公园,也是新蒲新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以湿地公园为圆心,俯瞰新蒲新区,纵横交错的公路、鳞次栉比的建筑与森林、远山、河流交相辉映,美景如画。
“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新蒲新区是遵义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遵义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为打造宜居生活环境,该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智慧社区建设、养老服务提升、交通设施升级、环境治理优化等一系列民生实事。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白天,湘江河碧波荡漾,遵义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人流如织;夜晚,城市街道流光溢彩,昆明路唯一国际综合体、珠海路新国贸等商圈华灯璀璨,绽放着城市的魅力。
2021年4月,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明确提出,遵义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加快形成融入成渝、联动贵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同贵阳唱好“双城记”,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
2021年5月,遵义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以人为核心、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遵义市围绕新型城镇化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配套制定年度工作要点,逐项明确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细化落实工作措施,建立工作督导推进机制,强化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遵义市常住人口数达到659.65万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01.26亿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同时,遵义加快推进125个特色小城镇建设,把做大做强小城镇与做美做靓乡村相结合,推动城乡互融并进、协调发展。
遵义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125个特色小城镇各美其美,各有特色。有历史古镇,也有红色小镇;有灵秀水乡,也有商业街区。随着这些小城镇的成长崛起,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在赤水河畔,仁怀市茅台镇因茅台酒享誉世界,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习水县土城镇精心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区,以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体验为主题,吸引了大量游客,已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小镇。
地处川黔间咽喉要道的道真自治县大磏镇,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提升集镇功能,还原仡佬族特色民居,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一个个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使遵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具实力、更有底气,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仅如此,遵义市还围绕“四改”(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城镇地下管网改造)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深入实施城镇功能提升工程。2022年,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开工2.4万户、棚户区改造建成3万户、背街小巷改造完工260条、地下管网建设改造1514.03公里。
当前,遵义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一圈引领、三带协同、多点支撑”(一圈,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通勤范围内的县城组成的遵义都市圈;三带,指仁习赤、务正道、湄凤余城市带)发展思路,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做强城镇经济、优化城镇布局、美化城镇形象、推动城乡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