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猛村位于雷山县郎德镇西南边15公里,距县城13公里,是苗疆圣地“芦笙舞”发源地之一,享有“芦笙舞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传承基地”等称号。近年来,南猛村始终致力于保护民族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发展乡村产业、打造生态宜居,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积分制”管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模式。
自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开展以来,南猛村以“积分制”管理促进乡村治理,并形成了《南猛村村民贡献度积分管理办法》,让其不断“加分”,“积”出了庭院好前景,“兑”现出文明好风尚,“换”来了法治好环境,助力南猛村居“大变样”,推动和美城乡“四大行动”落地见效。
小积分激发大经济 “积”出村寨好前景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要让农村美起来,更要让这份美丽长久维持下去,雷山县南猛村通过“改造计分”的方式,鼓励村民将自家房前屋后空地改造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三小园”,并将垃圾不落地、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禁止放养家禽家畜、生活污水全部集中纳管等融入“积分制”和村规民约管理。
同时,通过规范衣被谷物集中晾晒区、风貌管控等方式助力乡村环境美化,并利用闲置房屋、庭院等地发展食用菌、蔬果、花卉等种植业,再把芦笙文化、蜡染文化、茶文化等元素展现在其中,让环境美化转换为庭院经济,让“小积分”激发出“大经济”,持续“积”出村寨好前景!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兑”现文明好风尚
不仅清洁卫生能加分,孝老爱亲、助人为乐也能加分!为优化乡村治理,雷山县南猛村精心谋划开展文明积分工作,通过建立文明积分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农村形成良好的乡风,把“无形”的乡风文明概念转化成“看得见”的积分,再兑换成“摸得着”的生活用品,以“德”换“得”,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传播文明村风,让文明之花开遍整个山村。
此外,南猛村大胆推行农村婚俗改革,在“积分制”的移风易俗中,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村寨“五老”召开“院坝协商会议”通过农村婚俗改革,明确子女嫁娶彩礼不超过5万元、红白喜事随份子钱不超过200元,有效遏制高价彩礼等陋习,让全村父老乡亲成为文明乡风的引导者、倡导者,让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兑”现文明好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小积分攒聚大幸福 “换”来法治好环境
为营造乡村法治好环境,雷山县南猛村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打造高标准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法律图书角等法治设施,并在村道两旁、村中长廊、农户围墙、路边侧石、休息长椅等地,篆刻村规民约、法治标语、法治漫画、法治谜语等内容,让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成为村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结合积分制考核表中“遵纪守法”项目,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对制造引发矛盾、违法违纪的村民扣分,给在协调矛盾中起积极作用的村民加分,以“积分制”管理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巡诊制,积极开展民事调解、处理邻里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让“小积分”攒聚大幸福,“换”来乡村法治好环境。
以积分“活”经济、“激”文明、“促”法治,南猛村通过村民自治把“环境卫生、家庭和睦、家庭教育、移风易俗、遵纪守法”五个内容纳入乡村庭院美化、乡风文明倡导、法治教育普及的“积分制”管理,给村民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也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让村民们鼓足了干劲儿。目前,南猛村各类基础设施完备,乡村美化、亮化、净化得到全面改善,文明新风倡导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法治教育得到全面普及。
(李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