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氤氲,薄雾蒙蒙。
在小坡村深水井组黄桃种植基地里,黄桃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清新而茁壮。
“选择产业之初,我们在充分考虑村集体这个因素的同时,还得兼顾企业、农户、集体这三方的利益分配。在确保农户土地流转费用不少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奶牛、蛋鸡养殖、辣椒种植等产业,今年预计可增加48万元村集体收入。”王庄乡小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仕飞说,小坡村以“生态有机水果为主、家禽养殖为辅、两红文化带动”的产业发展路子,在当地产生了虹吸效应,通过吸纳村干部群众入股运营,帮助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农增收。
为让产业发展结构更加多元,让产业发展质量更加稳固、惠及更多村民,小坡村乘势而上,与贵州贵苗夫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2410亩发展水果种植项目。
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清镇市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帮扶、资金支持、项目带动,积极构建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布局,赋能乡村振兴。
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该村立足资源禀赋,一村一策找准主导产业,稳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主导产业3000万羽肉鸡项目落地建设,为村集体增加收益100万元,辐射带动200余户养殖大户增收4000余万元。
清镇通过多种举措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盘活了沉睡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总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并大力推行“党建+集体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一产主导、多产融合”的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扩量提质增效迈出可喜步伐,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抱团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策,突出一村一品,在土地较为平整的区域,通过提供劳务、农机服务等增加集体收益;在矿产资源丰富的村,通过提供物流运输增加集体收益;在闲置资产较多的村,通过盘活闲置大棚、校舍、厂房等增加集体收益。
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村民+N”抱团发展。鼓励条件成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促进集体、农户双增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改革试点引导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农房、土地等发展“滑翔伞”基地、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
探索“跨村联共体”抱团发展。在有序推进10个试点村工作基础上,打破资源受限瓶颈,在条件成熟的2个乡镇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方式,搭建镇级村集体经营主体,通过第一阶段与国有企业混合经营,孵化、培育村集体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逐步增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经营管理能力,实现联动发展。
(本版图片由清镇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