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湘江河畔,两岸绿树成荫、风光秀丽,恰似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让人沉醉其中。
湘江河是流经遵义中心城区进入乌江的一级支流,也是遵义人的母亲河。
在湘江河边长大的姚先生说:“湘江河因为发展一度变成黑臭水体,现在经过治理,水变清了,风景变好了,来河边散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非常惬意。”
这是红花岗区大力推进河湖治理取得成绩的生动体现。
自2017年以来,红花岗区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切实加强河湖“四乱”整治,消除黑臭水体,全力攻坚水污染防治,先后投入约25亿元,开展河道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工作,河湖水质显著提升。
“目前红花岗区共有三级河长93名,责任单位12家,实现了全区22条河流、16座水库河(湖)长制全覆盖。”红花岗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河长制推行以来,红花岗区河流水质逐年向好,从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数据对比显示,部分河流水质从劣Ⅴ类向Ⅲ类水质转变,达到了Ⅲ类水质目标。2020年12月,红花岗区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称号。
黑臭水体治理事关民生,是一项要求高、呼声强、难度大的系统性工作。作为湘江河的支流,乌江的二级支流——虾子河,由于大部分河道暗涵,污染物的排放与堆积导致内部氧气缺乏变成黑臭水体。
2018年,红花岗区启动虾子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在治理过程中,本着“治黑为主,兼顾防洪,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合理研判,强力推进,抢抓工期,实现雨污分流,达到污水收集处理、雨水入河的目的,彻底清除了黑臭水体。
为确保虾子河长治久清,红花岗区印发了《关于开展红花岗区虾子河水体沿线综合环境常态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区直重点部门共抽调13人集中开展虾子河水体沿线综合环境常态管理工作,对管理范围内涉污的个人、企业偷排、直排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面摸排,并组织虾子河沿线村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群众成为环境治理的监督者、参与者、受益者。
不仅如此,在水域岸线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红花岗区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水域岸线管控方面,辖区22条河道已全部完成划界及岸线利用规划工作。制定并印发《红花岗区河流“五乱”排查整治工作方案》。2022年已排查出“五乱”问题82个,整改82个。严格涉水项目审批,遏制增量,消减存量。
水污染防治方面,2022年红花岗区已对9条区级河道12个断面监测48次。对辖区16家重点排污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完成41户规模养殖场验收上报工作,积极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利用率每户均达95%以上,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使用等。持续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达95%以上。
水环境治理方面,辖区7座污水处理厂,33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截至2022年创建9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已全部完成创建。建立健全河湖管护体系,落实农村河湖管护主体责任。争取投资约7000万元开展13个雨污混流口治理,已完成10个,累计完成投资约3000万元,减少清水量4-5万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