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熊诚
盛夏七月,收获的喜悦荡漾在施秉县牛大场镇山头、田间。
熟练地挥舞着手中的采挖工具,牛大场镇牛大场村村民钟芝碧不一会便收获满满一盆太子参。“给人挖太子参,一天得个一两百元不是问题。”
再过些天,到7月下旬,钟芝碧自家种的四五十亩太子参也将采收,她也将从“打工人”变成“招工人”。“家家户户都种有太子参,收获的时候到别家打工,不仅能多一份收入,自家用工时才能多招到人。”
早在1995年便开始与太子参“打交道”的钟芝碧,是牛大场镇最早种植太子参的一批药农,见证了太子参产业的发展壮大,也经历了太子参价格的起起伏伏。
“近几年价格比较平稳了,今年太子参产量高、品质好,预计价格在每公斤60元至80元,品质高的每公斤超百元。”大滴的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脸庞往下淌,钟芝碧眉目间却是明媚飞扬。
1992年,牛大场镇引种太子参并逐步辐射到全县,施秉太子参价格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数据显示,施秉太子参(干品)1999年2月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公斤110元。到2001年7月,价格又暴跌至每公斤9元。而到2011年5月,太子参(干品)价格疯涨至每公斤360元,太子参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3年8月,价格又回落至每公斤40元。2015年至2022年,施秉太子参(干品)价格在每公斤40元至75元之间波动。
“太子参价格几涨几落,有人为炒作因素,也与太子参产业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不均衡,衔接不畅相关。”牛大场镇宣传委员、牛大场镇中药材行业协会副会长石正伟介绍。
树品牌、提品质、延链条、搭平台……近年来,施秉县多方面发力,做大做强太子参产业,稳定太子参市场。
树品牌。2004年至2007年期间,“施秉太子参”“施秉何首乌”“施秉头花蓼”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国唯一有3个中药材品种通过GAP认证的县。2012年至2013年,“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获“贵州省施秉太子参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太子参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提品质。近年来,施秉县重点从种苗繁育、技术培训方面着手,确保太子参优质种源持续、稳定供应,提升太子参产量、品质。先后培育出了“黔太子参1号”“施太1号”“贵参1号”新品种。施秉太子参生产技术被评为贵州省“‘十一五’十大农业科技成就奖”,成为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标杆。今年1月,施秉县政府和华润江中制药集团共建太子参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力争通过3年至5年时间,解决施秉太子参种苗退化问题。并与华润江中制药集团、中信中药饮片厂共建太子参符合《中国药典》的优质种苗和商品参基地,让华润江中制药集团使用的太子参有源可溯,同时让施秉成为太子参种子种苗输出中心。
“个头大、品质好,产量也是最高的一年。”施秉县牛大场镇向荣方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向荣方最近总喜欢到各个采挖太子参现场转悠,看着新鲜带着泥土的太子参喜上眉梢,“县、镇、村以及中药材行业协会都在种植技术、栽培管理上使力,今年太子参亩产量可达1400至1500斤左右,按现在的市场价格,一亩太子参利润将达1万余元。”
延链条。施秉县积极引进、培育太子参加工企业,加大太子参加工力度。目前,该县太子参加工企业有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施秉县明世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主要进行中药材的清洗、筛选分级、烘干和切片。2021年7月,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太子参刺梨饮料”正式投产,是施秉县唯一获得“建字号”的太子参加工产品,实现了太子参从原材料购销到深加工的转化。
走进施秉县明世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浓浓的药香扑鼻而来,清洗、烘干各个环节有序推进,该公司负责人曾明明说:“每天鲜货加工量可达40吨,目前干品已出100吨左右。”
搭平台。2022年7月30日,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产地交易中心施秉太子参牛大场交易中心建成开市,集门店、包装中心、冷库等服务设施为一体,年交易量(干品)达6000吨,占全国交易量的70%左右,填补了施秉县中药材市场的空白,对于提升施秉县太子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施秉太子参的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又到一年采收季,7月19日,有207个门面的交易中心再度开门迎客,来自全国各地的太子参客商云集于此,交易价格每天都会公布,大家可以放心交易。”石正伟说。
积厚成势,“参”机盎然。如今,太子参产业已在施秉县深深扎根,长成“参”天大树。种植规模从几十亩发展到今年的8.21万亩,种植农户从10余户增加到现在的8000余户,种植区域从牛大场镇扩大到全县8个乡镇,辐射带动贵州所有种植太子参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