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纳雍

和美城乡 生机盎然

美丽乡村骔岭镇小屯村。 李践 摄

山清水秀的纳雍河风光。

晶煌制衣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游客在总溪河畔采摘樱桃。

郁郁葱葱的纳雍补懂林场。

纳雍林下滚山鸡养殖。

周恩宇 杨英 钟馗

仲夏时节,乌蒙深处的纳雍县生机勃发,百业俱兴。

田间地头,农作物迎风摇曳,丰收在望;工业园区,机杼声不绝入耳,工人忙着赶制订单;城镇街区,车水马龙,烟火气十足……

纳雍县聚焦“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纳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努力把纳雍建设成为生态美、百姓富、宜居宜业的和美城乡。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铺就生态富民路

一株樱桃,引发产业裂变,美了山乡富了村民,这是纳雍县总溪河畔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是玛瑙红樱桃主产区,卖花、卖果、卖苗是该村致富之道,白、绿、红是该村的致富颜色,但在数十年前,陶营村的生计是卖瓦,颜色是“灰”。

杨德胜是陶营村小桥边的村民,和村里80%的村民一样,他家以前也烧制砖瓦,至今屋后还残存一个土窑。他回忆,记事以来,父母都是在这个土窑里做砖做瓦维持生计。成家后,他也是靠土窑制瓦养家,一年最少有300天待在土窑和烟尘打交道。

采泥、烧砖,年复一年恶性循环,污染了大气,毁坏了土地,严重破坏了陶营村的生态环境。怎样实现产业转型?成为陶营村的一大难题。

一颗樱桃的发现,让陶营村的产业转型迎来了曙光。

1996年春天,纳雍县农业局农艺师徐富军在陶营村采摘樱桃时,偶然发现一棵樱桃树的樱桃颗粒大、肉质厚。徐富军意识到,这极可能是一棵受环境因素影响发生变异的植株,也许能培育一个新樱桃品种。

徐富军密切记录这棵植株的生长变化,并用“高空嫁接法”不断繁衍,围绕该植株形成一片樱桃园。园里结出的樱桃香甜可口,形如玛瑙,徐富军将其取名为“玛瑙红樱桃”,变异的那棵樱桃树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树”。

玛瑙红樱桃个大,肉厚,味甜,色鲜,刚上市就得到消费者青睐,迅速走俏市场。村民们看在眼中,纷纷放弃烧砖制瓦,改弦更张种植樱桃,产业初步成型。

脱贫攻坚如浩荡春风,乘着春风,厍东关乡党委政府聚资源,要政策,把玛瑙红樱桃作为全乡主导产业,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玛瑙红樱桃产业逐步覆盖全乡。

在纳雍县政府的产业部署下,玛瑙红樱桃逐步覆盖总溪河畔,依托厦蓉高速的交通优势,该县大力发展总溪河畔乡村旅游,将总溪河风景名胜区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各类配套基础设施,整体提升旅游环境和品牌形象,把樱桃树变成风景树,把总溪河玛瑙红樱桃公园打造成农旅一体旅游先导区。

如今的总溪河畔,花开时,盛果季,游客纷至,赏花品果,为该地的发展注入活力。

荒山披绿,美山乡、富群众,和总溪河畔一样,纳雍各地都交出了绿色发展的优异“成绩单”。

站在纳雍县龙场镇奢旮村的山上俯瞰,被土坎整齐切割的茶园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谁能想到,4年前,这片山全是杂草和灌木林,巨大的改变,得益于致富带头人祝荣华、村集体合作社和群众的“三向奔赴”。

2008年,在外务工的祝荣华回到奢旮村,在村“两委”的动员下做了一名村干,后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做了村党支部书记,祝荣华外出学习的机会多,他曾到浙江、福建等地学习绿色发展“宝典”。回村后,他和村“两委”人员着力摸索适合奢旮的绿色发展路子。多方研判后,决定种茶。

确定了思路,祝荣华和村“两委”人员开始选址,瞄上村后的荒山,而后动员村民种茶。但看着这片荒山,村民都打起了退堂鼓,不敢种。

“没人干我就自己干,肯定要人带头。”2019年,祝荣华辞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摇身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他与村集体合作社合作,动员农户以土地入股,按500元每亩计入投资成本,作为股金分红,并按百分之三十的股金分红给村里的脱贫户。此外,农户可参与种植和管理,直接获得务工收入。

2022年,茶园开始采摘茶青。3年间,他累计支付工人工资近150万元,分红40万余元。

产业成型,祝荣华又有了新的思路:将茶园按地块无偿分给群众,群众自己管护,采摘茶青卖给他,和乡亲们真正实现抱团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5年来,纳雍县积极践行“两山论”,县委、县政府引进各类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鼓励群众参与其中,三方一系列的“组合拳”,打出了生态发展的广阔新天地。

推动人力资源开发 稳岗就业保民生

时尚典雅的罗马柱、古朴端庄的四合门、高大明亮的落地窗,给纳雍县新房乡三岔河村郭太义家的小洋楼平添几分豪华,室内合理的功能分区及现代实用的软装,更让小洋楼锦上添花。

看着眼前的小洋楼,谁也不敢相信,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三间狭窄、简陋的小木屋。

那时,并不是郭太义不勤劳,只因环境限制、见识短浅,让郭太义的努力事倍功半。“家里土地少,靠我务工谋生,可惜没人指引,一直在煤矿背煤,脏累不说,工资还很低,一年干到头,仅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近几年,纳雍县积极协调对接,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策划大型招聘会、线上“直播带岗”等措施,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更多劳动力稳定就业。

在纳雍县依靠就业脱贫的近11万贫困劳动力中,大约一半是在县外务工,主要分布在外向型经济比较集中的广东、浙江等省份。

两年前,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郭太义的儿子儿媳得以到浙江台州务工,收入增加了数倍。

现在,孙子孙女逐渐长大,郭太义不再外出,与妻子一起在家带孙子孙女,让儿子儿媳安心在外挣钱。几年时间,他们家不仅拆了老木屋,建了新楼房,还按现代洋楼标准将新房装修得漂亮温馨。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儿子媳妇出去打工,两人一个月有一万多元,房子修好后,一家人吃穿不愁。”提起现在的生活,郭太义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就的就业困难群体,纳雍县还“因事设岗”,专门开发了以“十大员”(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护河员、护校员、护医员、护厂员、治安巡逻员、养老护理员、其他员)就业扶贫公益岗位为主的“10+N”公益性专岗,让16043人在家门口就业。

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的同时,纳雍县还积极引进企业,解决县内就业难题。现在,入驻纳雍经济开发区的40余家企业,解决了3200多名劳动力就近务工,其中,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的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一家,就解决了1400余人的务工。

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是香港晶苑国际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香港晶苑国际集团专为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等50多个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务,年产服装4.7亿件,用工需求大。

晶煌制衣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打样、裁剪、缝制、熨烫、质检……他们赶制的服装,将在质检装箱后销往世界各地。

和郭太义儿子儿媳不同,因为要照顾孩子,岳妮选择了在县内务工。

2022年,晶煌制衣公司入驻纳雍后,她就到厂里工作,逐渐成长为生产线上的一名熟练工人。“厂里生产订单比较稳定,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资。”岳妮说,家门口能赚钱,还能照顾家庭,比在外漂泊心安。

除省内外稳岗就业及县内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外,纳雍县人社局还专为有创业能力,且有创业意愿的劳动力开“绿灯”,不仅为他们供技能培训、创业指导、项目推介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还可优先申请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5年来,累计完成培训75461人次,落实创业担保贷款1234户近2.2亿元,带动就业3706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纳雍县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多措并举抓好抓实就业各项工作,并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模式和渠道,达到“一人就业致富一户,万人就业致富一方”的效果,助力乡村振兴。

乡贤秉公议事 基层治理聚民心

纳雍县骔岭镇小屯村,是纳雍创新机制“七人议事”的发源地。

走进小屯村,道路清洁,家家有花园,户户有庭院,有事大家帮,一幅乡村和美之景。

小屯村的“七人议事小组”,要追溯到11年前。

小屯村煤矿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煤矿村”,该村仲家箐组因煤矿开采,须整组搬迁。但在赔偿问题上,谈了半年没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眼看工作停滞不前,时任村主任的王祖军心生一计:不如把各个家族里面有威望的聚在一起商量,再让他们去做自己族人的工作……

龙从祥、王荣、陈武康、尤老七等7人齐聚王祖军家,并同意了他的想法。他们去族里先做调查,再找到煤矿老板,谈出了村企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价格,仲家箐搬迁工作才得以完成。

修路,村民不肯让出土地,找这7人;厕所修在道路旁,影响村里环境卫生,找这7人;村民闹了矛盾,也找这7人……之后,但凡村里遇到悬而未决之事或难题,都是这7人到“议事桌”上商议,久而久之,这7人成了群众心中的“主心骨”。

2019年底,小屯村“七人议事小组”正式成立,议矛盾纠纷、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自“七人议事小组”成立后,小屯村做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渐渐地,“七人议事”在全县得到推广,成为纳雍基层治理的重要“法宝”。

“七人议事”,议出文明新风,“心愿书写”,写出乡村和美。

在昆寨,建新河孕育了原生态的鱼虾,也孕育了大河两岸的稻禾。逐水而居的人们,在大河两岸建起高低错落的民居。

沿建新河顺流而下,有个村叫新民村,大青山的一只脚伸进河谷,河道顺势转了个“几”字形的大弯。

这里,叫作关门山。

由于河流阻隔,生活中的关门山,还真关了“门”,两岸往来多有不便。建新河清澈见底,河中码上几个不规则的石墩,搭上简单木板,就权当桥使,村民们背上几十斤的东西,踩着木板过河,心里不发怵都难。

关门山是昆寨乡新民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去年,受困于河流阻隔的村民,在村里的心愿箱里留下笔迹各异的心愿卡,而所有的心愿卡,都指向了一个心愿:修便民桥,变堵为疏。

心愿,到底自下而上地通达了上级。

前不久,毕节市政府办公室给昆寨划拨了10万元,为建桥心愿带来了契机。10万块钱如何花?乡和村的干部再次征求群众意愿,还是修桥。

“大家出力,不够再想办法”。群众会上,推举出来的修桥负责人黎朝军说,3月11日开工以来,他和本村村民赵继红带着在家的青壮年投工建桥,“大家都把修桥当成自家的事情做”。

大家商定,修桥是大家的事,在家的出义务工,完工后折算,在外的就发红包抵扣工程量。大伙儿凑的钱,如果有结余,就做点附属设施,或做管理经费。

昆寨乡人大主席吴育介绍,新民村实行的一卡(心愿卡)一箱(心愿箱)一室(议事室)一墙(心愿墙),把党建引领“三步三会三公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制运用得环环相扣,心愿墙上,老百姓写下的是点点滴滴的梦想,旁边回音壁上写下的,则是相关部门对民生事项的回应。

体制机制创新,为基层治理、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保障。纳雍县将改革创新作为解难题、促发展“关键一招”,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七人议事”“微心愿”“三步三会三公开”等创新机制。

在体制机制创新中,纳雍成立了“四家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余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组及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工作组,其中体制机制创新工作组下设4个专题组,统筹研究制定全县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方案,并督导推进落实,为毕节建成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贡献纳雍力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纳雍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3-07-18 纳雍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9082.html 1 和美城乡 生机盎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