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民 李金苗 马玲玉 张媛媛
这是一座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城市,全区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在磅礴乌蒙生动镌刻了中国减贫奇迹贵州精彩篇章的七星关实践。
这是一座生机与活力迸发的城市,经济发展高歌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这是一座荣光与梦想跃动的城市,全区民生重点支出累计24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5万余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迎难而上,担当作为。近年来,毕节市七星关区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激情谱写了担当有为、昂扬向上的时代新歌。
“四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台台现代化设备高速运转,一个个精密的机器人有序挥舞,一盏盏形态各异的新能源电灯大放异彩,在七星关经济开发区贵州致福光谷,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件的光源产品泉涌市场,走向世界。
为打造光电产业集群,2017年,七星关区建成贵州省光技术联合创新与服务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我们能够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测认证、标准立项、技术支持以及产业化为一体的服务。”据贵州省光技术联合创新与服务中心主任何启鹏介绍,中心建有一流的光度学检测室、色度学检测室、环境及可靠性实验室、电学检测实验室、光环境评测以及材料实验室等九大检测研发实验室。
从产品研发、原材料和元器件生产,到配套装备、整机制造,光创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企业不断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全区经济活力日益增强。
三产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七星关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创新驱动,优化政务服务,推动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蹄疾步稳、农业提质增效、旅游服务业多元融合,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一个个“乌蒙珍宝”跨山越海,激活着“三省红都”的澎湃动脉,“生态美、百姓富”的愿景照进现实。
目前,七星关区引进广药集团、越秀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优强企业入驻,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推出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毕节刺梨、毕节椪柑、毕节白萝卜、毕节白蒜等一批绿色健康、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在经开区布局形成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特色食品加工、光电电子等产业集群,“七星关天麻”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名录外认定批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建设成色更足
7月的七星关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万物并秀、美若画卷。
“赏森林风景,与夏日来场露营约会。”据七星关区拱拢坪森林公园景区负责人陈宏业介绍,公园新开发了露营项目,设置了真人野外CS基地、丛林穿越、儿童乐园、游泳池等项目,能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
拱拢坪国有林场建于1962年,为进一步提升经济价值,该林场引进毕节市时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原则,开发森林康养、森林游憩、森林教育、森林避暑等生态旅游。
该公园先后建设游客度假中心、游客服务大厅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吞天井、雷音殿、落花溪、八阵图等景点,挖掘药膳、松子、野生猕猴桃酒、野生竹笋干等特色旅游产品。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种养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每年户均增收3万元。
借力生态之梯,呵护碧水蓝天净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近年来,七星关区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置,让群众坐享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
以绿为底,七星关区开展了“以河带岸依山建园,修复生态增加绿地”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修建了南山、纱帽山、北镇关等山体公园及同心城市公园、人民公园、德溪湿地公园等综合公园,大大提升了城区各处的绿地覆盖率,并在城区规划建设9个“口袋公园”,全面利用城市“微空间”,增强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善基础设施,七星关区解决了城市道路“梗阻”,贯联交通“大动脉”、畅通路网“微循环”,发展“五个绿色”,提升城市“面子”和“里子”,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避暑养生地·长寿七星关”生态名片更有含金量。
从“不宜人居”到“宜居宜业宜游”,一帧帧可感知可欣赏的风景,为七星关生态故事写下了生动注脚,青山和绿水串珠成链构成生态绿廊,汇聚城市拔节生长的力量。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在长春堡镇清塘村扶贫车间里,一台台绕线机飞速旋转,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工厂按计件发放工资,员工们的积极性高涨。
“我们车间主要从事高频变压器生产,产品对口销往广东、湖南、南京、山东等地和东南亚国家。”2017年,李春返乡创业,相关部门在资金、场地、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过3年的发展,公司迅速壮大,年销售收入约400万元,目前带动了本地150多人就业,人均月工资达3000多元。
“以前只能种地,现在做工人,每月都有工资拿,而且工作轻松,上班时间灵活,真是两全其美。“汪永会是长春堡镇清塘村的脱贫户,以前全家靠种地为生,家中有5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到扶贫车间上班后,汪永会每个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还能学到相关技术,她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七星关区大力建设扶贫车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扶贫车间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主阵地,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七星关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开展“三级包联”下沉帮扶,探索实践“统一战线参与+东西部协作”共建模式,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3万元、增长15.72%。
同时,七星关区按照“三个转向”要求,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打造鸭池镇干龙滩、碧海砂锅寨等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4个。重点推进193个村(社区)“治八乱”,新改扩建农村厕所2866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并探索推行区直部门与乡镇街道“组织联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效发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就业、就医、社保、住房、养老、教育事关百姓冷暖,近年来,七星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构建起七星关区人民从内到外“稳稳的幸福”。
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成立九大教育集团,开启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完成11所公办幼儿园提质改造。控辍保学常态化推进,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58年。
卫生健康事业同步协调,实施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医院、区二医集团化办医。建成投用毕节市第一家县级公立精神病院。建成“健康管理中心”23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审验收,获“省级健康促进区”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推行区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现场即时结报服务,全区定点医疗机构均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惠民政策。
文体广电等事业繁荣,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七星关”活动,“91.2就要爱公益”获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不断巩固,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微七星关”“云上七星”“百抖七星”等平台保持在全省同类媒体前列。
倾情帮扶结硕果
从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到如今的宜居宜业,30多年来,地处乌蒙深处的毕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89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踏上毕节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至此,民盟中央对口帮扶七星关区的历史长卷徐徐打开。自对口帮扶以来,民盟中央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创新帮扶形式和载体,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委给予政策支持,促成倒天河水库综合治理、毕节飞雄机场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先后选取梨树镇上小河村、长春堡镇干堰村、撒拉溪镇龙凤村作为帮扶联系示范点,倾情打造了“烛光行动”“同心助学”“双师课堂”“明眸工程”“名医大讲堂”“远程医疗”等一系列帮扶品牌,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56个、涉及资金5002.2万元,为七星关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5年来,民盟各级组织倾情倾力开展帮扶,有力助推七星关经济社会发展。一批批盟员和挂职干部踏上七星关这片热土,以饱满的热情在智力支持、改善民生、产业发展、示范带动等方面主动作为,以科技引领促进群众增收,不留余力推动“同心工程”走深走实,用“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博大情怀再一次书写了帮扶新篇章,用“盟智盟力”凝聚起助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先行区的强大力量。
30多年来,致公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满载初心,跨江越河,倾心帮扶,助力七星关区医卫、教育、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为吹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注入新的动力。近5年来,致公党中央联引资源实施帮扶项目93个,涉及资金1184.6万元,用于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培训各类人才1700多人次,打造了“乌蒙玄凤”“致福送诊”“致福教育”等系列成效显著的帮扶品牌,助力七星区高质量发展。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七星关区将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注重协调、拓展融合共进的“深度”,倡导绿色、加快“两山”转换的“速度”,厚植开放、增强对外开放的“频度”,推进共享、提升为民服务的“热度”,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奋力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